一旁低聲問道。
孟春豪也小聲說道:“我二伯就會吹唢呐,小時候紅白事都叫他,尋常人家辦紅事還是白事,一聽唢呐就能聽出來。
”
林明也在一旁小聲問道:“那這是紅事還是白事?”
孟春豪稍微擡頭看了一眼不遠處聲音傳來的方向,可惜霧又變大了一點,現在又是晚上,結果自然是什麼也看不見。
“怪就怪在這裡!”孟春豪低聲說着。
聽到我們的對話,李平安和葉洛,還有附近的幾名特戰隊員也都湊過來聽他說。
“你說這是辦紅事吧,這唢呐的曲子明顯是送葬時吹的白事曲子。
但你說這是白事吧,這調子和節奏又都是按紅事吹的!”他皺着眉說道:“我從來沒聽過這麼怪的吹法。
”
一旁的李平安點點頭,開口問道:“還有什麼奇怪的嗎?”
孟春豪卻搖頭道:“隻聽也就能聽出來這麼點,再看看吧。
”
“你去把這話告訴左隊長他們。
”李平安對一位特戰隊員說道。
左隊長在村路的另外一側。
那名隊員點頭,幾個箭步便從村路上沖了過去。
沒一會兒,他又用同樣的矯健步伐沖回來。
“左隊長說先等等看,不要輕舉妄動,也不要在霧裡亂跑。
”那名隊員說這話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周圍的霧又濃了幾分。
我現在已經看不到沙門溝村的影子,仿佛整個村莊已經被大霧吞噬一般。
又是一段等待,那個敲鑼打鼓的隊伍終于從濃霧中出現。
走在最前面的是四個舉着燈籠的人,因為濃霧幹擾,我也看不清他們的面相。
這四人站成一排,各提着一紅燈籠,每一個燈籠上都貼着一個囍字。
跟在後面的,則是四個人,看身影是兩男兩女。
男孩和女孩,兩組人各自舉着一面高大的幌子一樣的紅色布條。
這布條很長,看來至少有兩三米,寬也有個半米左右,頂部還點着兩個蠟燭,也不知道是怎麼控制着不會熄滅的。
所謂幌子,就是古裝劇裡店鋪挂在門口,用來招攬顧客的長條布。
不知怎麼回事,我莫名想到了辦白事時的招魂幡。
但招魂幡一般都是白色或者黃色的,哪有紅色的招魂幡?
而且招魂幡也沒有兩三米長啊,那玩意兒都是一個人扛着走在最前面的。
等他們走的更近一點,我居然隐約能看到這大幌子上的字。
男孩子上面的字是:金童前引路。
而女孩子舉着的幌子上寫的是:玉女送歸山。
除此之外,兩個幌子中間還有幾個也說不上是字還是符箓的東西。
我認不出來。
跟在幌子後面的,則是吹走樂器的人群。
一共十六個人。
四人吹唢呐、四人吹笙、四人敲鑼、四人打擦。
再往後,是一頂巨大的紅花轎,也是十六人。
花轎的擡杆看起來足有碗口那麼粗,每一根擡杆上還要綁上兩根細擡杆。
算下來,每根擡杠需要四個人擡,前後四根擡杆便是十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