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八章 夜襲吳營

首頁
    安陸縣位在石陽東北,也是江夏郡屬縣之一,此刻縣寺大堂一位三十五六歲的中年文士正坐在客位上閉目養神,主位上坐着的自然是安陸縣令,同樣也是沉默不語,隻是不時看向門外,似乎在等着什麼。

     「趙明廷不必着急,我等隻須安坐于此,相信周縣尉很快就能回來。

    」那中年文士緩緩說道。

     趙縣令微微點了點頭,仍是不安道:「隻是荀禦史,石陽危在旦夕,由不得某不急啊!」 「放心,以文府君之能石陽短時間之内定然不會被吳賊攻破,我們還有一些時間。

    」 趙縣令道:「話雖如此,但若石陽有失,我安陸亦不能保全啊!」 說完,瞥了那荀禦史一眼,暗道你不是江夏官員沒有守土之責當然說得輕巧,若是江夏不保,吃瓜落的還不是某家。

     荀禦史自然是聽出了趙縣令的弦外之意,安撫道:「明廷寬心,隻要周縣尉召齊人馬,禹自有破敵之策,到那時明廷襄助之功自會上達天聽,日後仕途将會一馬平川了。

    」 這番話說得趙縣令心花怒放,他之所以擔着風險答應荀禹的請求正是為了立下潑天大功,隻是吳賊來勢洶洶,荀禹的計策能否奏效還在兩說之間,若事敗則後患無窮也。

     因此趙縣令雖比荀禦史還大上幾歲,卻反不如人家沉得住氣,不過他轉念想到荀禹的身份心下又安定了幾分。

     這位荀禹官居治書侍禦史,不僅是奉皇命而來,而且還出身于颍川荀氏,端的是大姓子弟、世家中人。

     雖說昔日荀氏領頭羊荀彧因和太祖武皇帝發生沖突而死,但另一位荀氏大佬荀攸依然深得皇室器重,再加上荀氏門生故吏遍布朝堂,因此荀家的勢力仍是不可小觑,這也是趙縣令願意聽命并信任荀禹的重要原因。

     正當趙縣令在思量日後得失之時,門外響起了急促的腳步聲和金屬碰撞聲,一名甲胄齊全的中年人領着幾名甲士走進了堂内。

     「明廷、禦史,某已召來安陸縣兵三百餘人,現集結于縣寺外,就等明廷和荀禦史的發号施令。

    」 「就隻來了三百人?吾怎麼記得我安陸縣兵有五百多人?」趙縣令語氣不滿地說道。

     周縣尉道:「這……」 能有什麼原因,還不是因為要去與吳賊作戰,不少軍士認為此行是去送死,就以各種理由推辭不去,就是這三百人還是某憑着多年威望再加上連連許諾勸說才召集來的,不然,哼,人數還會更少。

     一旁的荀禹似乎明白其中的緣由,笑着替周縣尉解圍道:「三百人不少了,加上某從其他縣召集來的人馬已有千餘之衆,足夠前去破敵了。

    不去的軍士正好留下來守城嘛。

    」 「這……」趙縣令有些遲疑道:「既然禦史說夠某就放心了。

    」 曹睿即位後為了彰顯新帝的仁德特意派遣朝臣前往各邊界慰問戍邊将士,而荀禹這個治書侍禦史就是受命來慰勞荊襄地區的将士的。

     所謂治書侍禦史也稱治書禦史、持書侍禦史,簡稱禦史或者侍禦,是從秦時就有的官職,先漢沿用至今。

     曹魏建立之後,此職向為禦史中丞佐貳,故為禦史台要職,一般置二至四員,分領侍禦史諸曹,監察、彈劾高級官員,有時候也奉命出使,收捕犯官等。

     荀禹本以為這次南下慰問邊關将士是件很輕松的事,哪知吳國突然進犯江夏、襄陽兩地。

    初聞此消息時他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