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為不然。
”正當魏主和群臣皆大歡喜準備進行下一個話題時,堂内突然響起一道略帶不屑的聲音。
衆人尋聲看去,發聲者原來是侍中劉晔。
這位可不是好相與的人,這下可有好戲看了,頓時十幾道目光集中在孫資劉晔二人身上。
孫資見劉晔出言反對,忿恨地看了他一眼,隻不過他這眼神來得快、去得快,并無他人發現,在衆人眼中依然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
曹丕嘴角不由抽了抽,又是這個劉晔,又來跟朕唱反調,早知道就不讓此人随駕贊畫軍計了。
“哦?劉侍中有何高論?”曹丕仍是一臉微笑地問道。
畢竟他非是昏庸之主,縱然心中再多不滿,也還是将怒意收斂住了,隻是這般問話衆人皆知皇帝已是不滿。
劉晔恍未發覺,平靜地回道:“陛下,孫權知道我大魏皇帝隻是以萬乘之衆率大軍壓境江北,而超越江湖戰鬥者必定是其他将領,因而此人定會勒兵待事,不會親率兵馬迎擊的。
”
曹丕聽了心想這是什麼話?是說朕隻敢待在江北壓陣,不敢親自率兵進攻嗎?劉晔竟敢如此小觑于我,着實可惱。
“嗯,卿言之有理。
”曹丕忍着怒氣颔首說道:“其實不管孫權會不會親自來,我大魏雄兵必将踏平江東。
”
群臣躬身應道:“陛下聖明!”
這個話題總算結束了,可是曹丕已經沒有心情再商議其他事了,他揮了揮手示意退朝。
江乘,位在建業以北,秦朝時曾在此地置縣,地處南北交通要沖,乃是大江下遊的一處重要渡口。
渡口一處高台上,東吳的安東将軍、蕪湖侯徐盛身穿一身黑色铠甲,外披一件白色錦袍,手按佩劍,目光炯炯地望着下方正在忙着修築工事的軍士民夫。
“看這情形,疑城大概還有兩三日即可造完,那時魏賊定會驚疑懼怕,朝中那些家夥也會因此而閉嘴,看來數日之後就是某揚名天下的時候了。
”徐盛右手捋着胡須,激動地想道。
自曹丕率大軍東巡暴露征吳意圖之後,東吳方面就開始做相應的迎戰準備,但魏國畢竟兵多将廣、聲勢浩大,孫權面上雖是鎮定自若,心中卻是憂慮不已,連日與文臣武将商讨應對之策。
正在孫權考慮要不要親提十萬大軍往建業迎戰曹丕之時,徐盛獻出了一道疑城之計。
他建議可在建業到城外東北方的江乘之間,插上一根根木頭樁子,然後在中間披上蘆葦編織的席子,這樣築起圍欄,制造籬笆,圍欄上設下假樓,如此僞裝就變成一道綿長的城牆。
另外還要在險要之地紮起草人,套上盔甲,以迷惑敵軍壯大自己的軍威。
當然最後要在江中準備浮船,以為後援。
如此一來江北魏軍或因江上霧氣蒸騰而對南岸的疑城看不真切,這樣就可讓魏軍驚疑,不敢輕易渡江。
另外疑城靠近江邊,必定不利于魏軍在大江南岸集結,發揮不出兵力優勢,且這疑城雖非真的城牆,但仍是一道防禦工事,則可借此抵禦曹魏軍隊的進攻。
對這條疑城之計,東吳諸将多數不以為然,認為十數萬魏軍雲集江北,并非這道假城牆可擋的。
但孫權聽後甚覺有理,這疑城之計有這麼多的好處,不幹白不幹,縱然不成,也無其他影響,無非是耗費些人力物力罷了。
因此徐盛受命來建業親自主持這條疑城之計,經過這些天的趕工,大部分城牆已然築成,隻剩一些收尾工事了。
數日後,曹丕再也等不及了,親領大軍來到大江北岸觀察對面的情形。
江上東吳水軍縱橫來往,當前未下進兵決心,他也不敢乘船抵近偵察,隻在江北眺望。
霧氣朦胧中曹丕隐約看到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