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宮中,魏主曹丕正在偏殿内檢視着一卷書簡,正是他親手所著《典論》中的《論文》一篇。
《典論》是曹丕做魏王國太子時寫的,包括《自叙》《論文》《論方術》等二十二篇,主要涉及對建安七子的評論以及提出了文氣的概念和文體的區别,實乃中夏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
其實曹丕之所以撰寫《典論》,一來是他才氣使然,二來則是他與曹植争奪嗣位的緣故,他知道自己在辭賦上的文采是怎麼都比不過曹植的,因此他另辟蹊徑,撰寫《典論》一書開一時文學評論之風氣,果然令曹操另眼相看。
此書他雖早已寫完,但這些年他一直都在增删改動,力求達到完美,自上個月東巡駕幸許昌之後,朝政事務就少了許多,所以他還有閑暇重修自己這本早年的著作。
“陛下,中書令孫資求見。
”正當曹丕仍在專心看書時,一名内侍輕輕地進來禀奏。
曹丕聞言将手中的書簡卷好放下,伸了伸有些酸痛的手臂,微笑道:“宣。
”
“臣孫資拜見陛下。
”孫資整了整衣冠,進殿躬身拜道。
曹丕虛手一擡:“卿不必多禮。
”說着,又親切地笑道:“彥龍前來所為何事啊?”
孫資:“臣所來是為回奏龍舟之事,陛下,二十餘隻龍舟已全部督造完畢,中軍衛士已經進駐上去,隻待陛下下令即可出發。
”
“好,彥龍辛苦了。
”
孫資謙道:“此乃臣分内之事。
”
曹丕離開禦座下到殿内,點了點頭:“嗯。
大軍集結得如何?”
“回陛下,大軍業已大部集結完畢,隻待到了廣陵彙合青徐二州的将士即可出兵伐吳。
”
曹丕朗聲道:“好,這次朕定要一戰滅吳、擒殺孫權。
”
自從上次三路伐吳落個虎頭蛇尾的結果之後,曹丕就常懷複仇之心,想起自己被孫權戲耍了個夠,他就氣不打一處來,同樣是承先人之基業,憑什麼自己幾番都落于下風。
就連西蜀都有人贊道: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父王與那劉備早已逝去,明明朕才是中國之主,怎麼卻将孫權小兒與父王和劉備相提并論?這一次,定要讓世人看看孫權與自己誰才是明君雄主。
曹丕天資文藻、博聞強識,又兼皇帝之尊,平素雖看起來曠度公誠、善納谏言,但骨子裡其實頗為自負。
可是自前年劉備伐吳孫權上表稱藩之後,他與孫權放對每每處于下風。
前次孫權遣使投降本就是虛情假意,隻是為了免受兩面受敵的緣故,可曹丕不聽劉晔之言貪圖虛名受了東吳的請降。
本來接受東吳投降也就罷了,可是曹丕又頭腦發熱輕易地封孫權為吳王,這可是一記大昏招啊。
要知道自曹丕篡漢後東吳請降前孫權的地位就有些尴尬,當時他的官爵是大漢骠騎将軍、假節兼荊州牧、南昌侯,本來這也不低,可是他又不怎麼承認蜀漢的正統地位,所以這就導緻他的地位在三家之間是最低的。
然而當曹丕拜他為吳王後,他的地位就一下子起來了,要知道東漢雖然有着二元的君主觀,但屬吏與太守、州牧之間所謂的君臣關系畢竟不能與皇帝與臣子之間真正的君臣關系相提并論。
所以當時劉晔對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