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孫權也是如此打算的,雖然現在和蜀漢重修盟好,自己不好再對南中搞些什麼大動作,可是既然蜀漢朝廷沒有出兵平叛,那麼南中維持現狀對東吳也是極好的。
因此孫權仍然在暗中向雍闿許諾,隻要他能夠擋住蜀漢的平叛大軍,日後自己就會為他與蜀漢朝廷讨價還價,求得一個南中割據自立的局面。
所以雍闿見孫權都做到這般地步,也不好再多說什麼,如今諸事隻能靠自己,作為一代豪傑他深知隻有自己力量足夠大,才能夠擁有足夠大的話語權。
“名門?不過是前秦的叛臣之後,那比得上我雍家世代公侯。
”雍闿嘲笑道:“三弟,明日傳令衆軍休整兩日,先等呂凱他們銳氣耗盡再行攻城。
”
雍結也覺為今之計隻有這般,當即應道:“是,兄長。
”
正當南中各方勢力勾心鬥角之時,曹魏皇帝曹丕在都城洛陽宮設大朝會以聚文武,商談征伐四方之事。
“衆卿,天下紛擾,四海不甯,現有西蜀和東吳僭越僞号,割據山川,不服王化。
似此等二賊,我天朝自當興義兵而讨之。
然事有先後、征有先次,衆卿以為我中國當先伐蜀還是吳乎?”
曹丕即位皇帝已有四五年,魏國衆臣早已摸熟了這位君主的脾性,這等征伐大事在朝堂上問出就說明皇帝心中已有判斷,衆人就算各有心思也不願多說什麼。
然而魏國才俊之士多如牛毛,士大夫之輩雖尊敬天子然皆各有心思,多有人猜度天子欲向吳征伐也。
但是魏國老牌謀士侍中劉晔卻出班奏道:“陛下,方今天下一分為三,大魏超強而吳蜀弱,此間又以西蜀最弱也,西蜀明主唯劉備也,西蜀名将唯關羽也,如今二人皆亡,西蜀兵微将寡,實難支也。
”
“今諸葛亮雖有經天緯地之才,然其獨撐危局,實難抗拒上國,此天予陛下統一宇内之際。
”
“臣請陛下遣大軍出秦嶺,一舉滅蜀,蜀滅則吳難存也,如此則修養數年,從蜀中造大船順江而下,直撲江陵、建業,則東吳敗亡指日可待,陛下大業可成也。
”
曹丕聽得劉晔如此宏圖遠景,不禁心潮澎湃,兩年前他不聽劉晔之謀攻吳而導緻一事無成,今日又聽得劉晔謀劃全局,不僅暗自揣摩,隻覺此計可行。
然而劉晔乃是漢光武帝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說起了比劉備的血統近光武帝不知多少,乃是正經的漢室宗親。
雖然此人一心投靠曹魏,但是魏武帝父子從來對他在内心深處都留有一絲懷疑,生怕此人表面向着魏室實際心向漢朝矣。
若叫劉晔知曉曹操曹丕父子二人心中的猜忌,劉晔定要大喊冤枉。
他雖是光武皇帝的嫡系後裔,但對漢朝早已心灰意冷,從心底覺得漢室不可複興,不如在新朝早早為家族博得一個好前程。
尤其劉備這個偏遠宗親非但不臣服于曹操的淫威,反而成為了抗曹興漢的首要分子,這更令劉晔這個光武帝後嗣子孫從心中更加厭惡劉備,很不得早早剿滅其勢力。
可是劉晔哪裡曉得他雖然為曹操父子真心設計,但是曹操父子從未真正相信于他,要是其人得知此心思,不知還有何面目見光武皇帝于地下。
雖然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