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原名鄂縣,地處長江南岸,襟帶江沔,衣阻湖山,左控廬淝,右連襄漢,乃是荊揚之間的戰略要地。
章武元年,劉備伐吳,孫權為指揮迎戰,從公安來到鄂縣,将鄂縣改名武昌,又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遂在此建都。
說起來為了應對天下局勢,東吳的治所一直變來變去的。
先是在吳縣,後來又遷到京口建鐵甕城,再後來又至秣陵築石頭城,這些年又遷到了武昌。
曆史上東吳雖然最後還是以秣陵也就是建業為國都,但陸遜輔佐太子仍駐守武昌,所以武昌的地位依然重要,當然這是後話了。
這是鄧芝第二次來到武昌,如今雖是天寒地凍,但武昌此時畢竟是東吳的都城,加之又處于水陸要沖之地,所以城内仍是一番商客雲集、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
鄧芝将窗戶放下,屋外的吵鬧聲頓時不見。
還是熟悉的驿館,還是熟悉的二樓房間,他不由想到這次館吏們的态度倒是比上次來時好多了。
這是他到達的東吳的第八日,這期間他已和吳主孫權見了三次。
有了張溫帶回的消息,這一次雙方談得是十分融洽,漢吳重結盟好已成定局。
修好結盟的使命已完成,鄧芝在心裡不由長籲了口氣,但轉念想到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未完成,剛松下的氣又提了上來。
他在房内踱步尋思孫權見兩國盟好已定,打算今晚設宴款待自己,今晚孫權的心情應該很不錯,且他的防備心思應該少了很多,看來今夜可依丞相之計而行事了。
武昌宮崇離殿内,吳王孫權大聚文武,設宴為吳蜀兩國重新修好而慶祝。
殿内張燈結彩、燈火通明,大小官吏皆面露喜色,一邊觀看着動人的舞樂,一邊互相敬酒歡笑,又有宮女侍者來往穿插其間,真是好不熱鬧,一副歌舞升平的景象。
鄧芝作為漢國使臣,他的位置自然是緊挨着孫權的,他的對面坐着的是吳國丞相孫邵,此公乃是北海人,早年間做過孔融的功曹,仕吳後屢得孫權看重。
章武二年九月,魏吳翻臉後,孫權正式改年号為黃武,在張昭被孫權厭惡的情況下,孫邵被孫權任命為丞相,故此公乃是吳國首相。
鄧芝的下首則是老朋友張溫,以張溫的官位自是不能坐的如此靠前的,孫權如此安排當然是方便其陪鄧芝說話,可以說孫權今日還是給足了鄧芝面子。
一番觥籌交錯後,孫權已微微有了些醉意,他笑着對鄧芝道:“伯苗,如今你我兩國重結盟好,就可戮力向北、同滅曹魏,到那時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鄧芝聞言一驚,心想這莫不是吳王的試探之語,隻要是雄主都會追求一統天下的功業,吳王難道例外?哼,不管你東吳怎麼想,我大漢可不會真的和他國共治天下。
鄧芝斟酌了言辭,拱手對道:“自古以來天無二日、地無二王,要是合力吞并魏國之後,大王還是個未能明白天命的人,則你我兩國隻有君主各茂其德、臣子各盡其忠,将軍們擂動戰鼓,那麼雙方的戰争就又開始了。
”
孫權聽了鄧芝的這番言語,心知這恐怕是最真實的結果吧,見鄧芝并沒有以謊言欺騙自己,不由大笑道:“公的直誠竟然到了這般地步。
”鄧芝聞言起身舉起酒杯,謙虛地說道:“這也是因大王的誠意所緻啊。
大王,請。
”孫權見鄧芝将兩國盟好歸功于自己,心中更是暢快,也舉起酒杯起身還敬道:“請。
衆卿,請。
”殿内衆人皆起身敬道:“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