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能拾漏補缺、有所襄助,縱使所問之人乃後輩晚學,他也願虛心請教,這是一位名相的責任與擔當。
楊清喝口茶潤了潤嗓子,對道:“當今天下雖是三分,然僞魏獨占十之六七、孫吳占去十之二三,而我大漢僅有益州一地,況且當前南中反叛,益州之地尚不得全。
而經過荊州、夷陵兩場大敗後,國力更是大損,故而此真危急存亡之秋也。
曹魏已曆兩世,盡收士族人心,心存漢室之人恐所存無幾,土地寬廣,人口衆多,曹丕雖不如其父但仍稱得上是一位明主,又有北地衆多智能之士輔佐,因此曹魏不可卒除也。
”
楊清頓了頓,又道:“而東吳不僅已曆三世,孫權主政更是已有二十餘年,在他的縱橫手腕下,東吳已從江東六郡擴張到揚、荊、交三州之地,江東士人已盡服于他。
其人雖不擅領兵,但極擅政事,又兼手下名将輩出,故而每逢他人舉大軍來攻,皆能成功守住基業,如赤壁、夷陵兩役,因此東吳亦不可急圖。
更何況曹魏勢大,蜀吳兩地聯合與之争鬥也隻是堪堪抵住,所以此時與東吳隻能和也。
”
“如明之所言,魏吳兩國如此勢大,我漢室該如何應對?難道就隻能困守蜀地乎?”諸葛亮微笑着輕輕地問道。
“非也,清以為隻要與東吳重修盟好,我漢室未必沒有複興的希望。
”楊清也笑道:“與東吳修好之後,我方就可專心對付曹魏一敵也。
曹魏雖然州郡廣多,但所謂攤子鋪的越大面臨的危險也越多。
曹魏北有鮮卑諸胡侵擾,遼東公孫氏亦是首鼠兩端之徒,西邊諸羌部落也是時有叛亂,這三方對于曹魏雖不至大患,但若我大漢和東吳從南方大舉進攻,縱使他家大業大則也難免會左支右绌、疲于應付以至于漏出破綻,到那時興複的機會就來了。
”
“故而隻要我大漢東和孫吳、西結諸羌、南平南中,再内修政理、積蓄糧谷、廣攬人才、講軍演武,待戰機至時,遣一大将率偏軍僞作主力以向關中,丞相身率主力大軍以向隴右,一旦成功斷隴,則隴山以西不複曹魏所有。
如此合益州、隴西、涼州、西域四地之力再複關中,強秦之勢成也。
如此我大漢擁地利之勢,居高臨下以觀天下形勢,若勢大則先滅曹魏、再滅孫吳,若勢小則與孫吳同滅曹魏、平分天下,再圖孫吳,誠如是漢室可三興也。
”
楊清說完起身施了一禮,笑道:“此清淺愚之見,還望丞相莫要取笑才是。
”諸葛亮左手按了按示意他坐下,随即笑道:“明之所言若是淺愚之見,他人還能提出什麼高明的策略呢?”
聽完楊清所言,諸葛亮心中大為震驚,對于興複漢室他自有籌劃,然而楊清之謀劃竟與他自己的想法極為相似,且更為豐富、長遠、廣大。
要知道他此時對未來北伐是先取隴右還是關中并未确定,雖然他傾向于隴右,但楊清甚至連北伐出兵采取什麼策略都已提出,實在令他驚訝。
聲東擊西倒是妙計,諸葛亮暗自贊道,此番論對分析透徹、布局深遠,對自己啟發頗大,此子眼光獨到、謀略過人,假以時日可為王佐之才。
楊清心裡清楚,自己所言也是參照了後世衆人的智慧,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因此趕緊謙虛地說道:“丞相所言折煞清了,世上智能之士何其多也,清也隻是試言之罷了。
”
諸葛亮颔首笑了笑,此子雖然年紀輕輕就身懷大才,但仍能知道謙遜,真不知是何高人才能教出如此俊傑,他的一席話讓自己大受啟發,此人之才不在幼常之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