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01章 鐵石心腸

首頁
    小靖同學一家耽誤了邊沐不少時間,後續接診在節奏上多少就有些忙亂,得虧2号、3号、4号患病情都比較簡單,慢慢的,邊沐的心态才調整到位。

     “我得自我調節一下了,一遇上疑難雜症患者就特來神兒,患者及家屬人都離開診所了,我這腦子裡還會殘餘一些牽挂,雖說都是技術細節方面的揣摩,那也要不得,唉!還是年輕,短練!打今兒起,必須習練一下‘鐵石心腸’方面的功夫了,前人總結的真好,行醫之道難上難,時時處處對一個合格的職業中醫醫師都是考驗。

    ”想到這兒,邊沐漸漸擺正心态,将小靖一家人從自己腦海裡暫時删除得幹幹淨淨。

     邊沐在一本舊時中醫典籍裡看過一段論述,前人作者論述的大意主要讨論行醫治病必須“配備”一副“鐵石心腸”,不為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所動、不為貧賤者沒錢治病所動、不為垂死之人心生大悲大恸之心有所動……隻有這樣,一個好醫生才有可能将自己所有注意力投放到單純病情上,從而真正幫扶病人早日脫離苦海,漸趨康複。

     這才是行醫至道!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醫者仁心卻又是合格醫生必備的品格,矛盾的是,仁心一起,行醫之人就難免發善心,或者頓起徹底攻克某種疑難雜症的心思,邊沐側重于後者。

     善心一起、雄心漸起,再摻雜點個人榮譽方面的私心雜念,再有天賦的好醫生也難免心亂,心神一亂,行醫之人在概念、邏輯、創新……方面立馬就會出錯,如果不能及時自我糾正,很快就會陷入某種“誤區”,漸漸也就變得不大客觀了,如果再摻雜點别的事、别的念頭……什麼的,好多不大好治的疾病根本拿不下來。

     如此一來,行醫者在具體臨床實踐過程中就得學着不斷自我調節,讓自己變得更加客觀,心腸得學得硬一點,最終才能走得更遠。

     邊沐記得一個急救案例。

     大約在明代中後期,蘇甯城中有個名醫,姓張名久珂,在他身邊跟着一個小學徒,當時也就十八九歲的樣子,那個年月,十八九歲的男子大緻已經相當于當年30左右的成年男子了,其思維方式自然也就成熟許多,不能簡單視之為小年青。

     有一天,京城那邊過來一位辭官歸隐的緻仕官老爺,六十上下的年紀,從京城到原籍,那位姓袁的退休官老爺多數走的是水路,快到蘇甯城的時候,運氣不好,讓不知名的小蟲子給咬了幾次,紅腫、麻癢,簡單處置了一段時間,一直沒能徹底痊愈。

     姓袁官老爺的覺着那是小病小痛的,一路之上也沒當回事。

     然而,自打進了蘇甯城打尖,姓袁的官老爺就覺着左腳腳背腫得越發厲害,而且,顔色開始發黑,表皮多少都有點透亮的意思了,古代官老爺多數都懂些醫道,俗語說得好,秀才學醫,猶如籠中捉雞,極言其易也。

     姓袁的官老爺感覺足疾多少有些不妙,出于謹慎起見,他連忙打發家人在城中打聽哪位大夫平時看外科看得比較好,家人回來說是張久珂是這方面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