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部隊的運力足夠,這批冬衣的數量也遠遠不夠填補缺口…
德軍提前準備的這批冬衣的數量也就夠兩到三支的集團軍士兵們使用。
跟兩百萬的數量還差的非常遠。
收到前線的消息後,希兒立刻開始了解前線情況。
同時立刻要求全國各個軍用服裝廠加快生産制式棉衣的速度,争取在蘇聯冬天來臨之前給前線部隊都提供一份寶貴的冬衣。
他沒有讓民用服裝廠民轉軍,他覺得目前還沒到如此糟糕的程度,如果讓服裝廠民轉軍,那對于德國國内來說就是一種前線遭遇困難的信号…這絕對不可以。
要知道德軍才剛剛入蘇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希兒想要讓民衆們一直對德國以及德軍保持充足的信心。
伴随着希兒命令下達,各地的軍用服裝廠開始‘迅速’生産棉衣,面對前線的巨大缺口,這些服裝廠為了追求速度,大部分冬衣也隻是簡單的用棉布填充一些棉花就完事了。
可能在德國這簡單的棉衣能夠保暖,但對于環境溫度極其惡劣的蘇聯來說,這種棉衣包在身上也依舊會讓德軍士兵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作用很小。
更别提1941年的冬天,蘇聯冬季溫度下降的比往年還要狠上不少。
德軍發放的這種臨時趕制冬衣的作用就更微乎其微了。
可即便生産出一批冬衣,目前運力爆滿的後勤部隊能運給前線多少冬季軍服呢。
希兒做出了抉擇,他要求後勤部隊的大部分運力先運送補給,少部分用來運送第一批冬衣運往前線。
在11月中旬過後,後勤部隊再主要運送冬衣到前線,這樣上半月德軍前線能夠囤積一批數量不菲的補給,下半月也能提供一批冬衣到前線。
在12月中下旬真正的莫斯科冬季來臨前,前線部隊應該會有足夠的冬衣來用來保暖。
而且往好了想,德軍或許在11月結束前就能夠兵臨莫斯科城下,一舉拿下莫斯科,然後士兵們在溫暖的房間裡取暖,等待後續冬衣的到來。
希兒對于現階段的德軍還是相當有信心的。
十月份,德軍就用十天就能推到不到莫斯科300公裡的地方地方。
若不是因為泥漿期的原因,德軍的鋼鐵洪流早就一口氣沖到莫斯科城下,開始對紅場發動進攻。
十一月初就能把象征的第三帝國的丸子旗插在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上(理解一下)。
所以沒有泥漿期的影響,有着充足的補給,在十一月,德軍用半個月時間推到莫斯科城下貌似也不成問題,要知道擋在莫斯科前面的蘇軍部隊數量其實并不算多。
之後希兒要求後勤部隊盡力加大運輸量,運輸次數與運輸效率。
德軍後勤部門的卡車,軍馬,火車伴随着命令都開始超負荷工作起來。
為了保證工作效率,後勤部門也向負責開車的司機們分發大批的柏飛丁,讓他們保持精神。
喜歡二戰,我在蘇俄當少尉請大家收藏:()二戰,我在蘇俄當少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