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因為本土被入侵,沒有太多時間,美國本土則是穩坐釣魚台,他們隻需要派軍遠征。
蘇聯炮彈質量堪憂的根本問題還是上層隻相信口徑,并不重視炮彈的研發。
在二戰結束後,蘇聯則開始對于被帽彈的研究,毅然決然的舍棄已經研究多年的鈍頭彈。
其實對于被帽彈蘇聯是有研究基礎的。
然而當時不知是什麼問題,蘇聯異于常人的決定從零開始研究鈍頭彈,陸軍要走出屬于自己的路!
不能借鑒海軍的經驗彈種。
但兜兜轉轉蘇聯還是回到原點,他們在二戰結束後得到不少德國關于被帽彈研究的資料,開發出屬于自己的被帽彈。
隻是效果相當差…這批被帽彈它們不如美國的截尖彈M318,甚至都不如蘇聯自己十年前造的鈍頭彈。
50年代的蘇聯坦克在防護能力上往往都超越美國坦克,而這種巨大的優勢往往都會被美國的火炮給拉平。
美國的火炮與炮彈研究在50年代已經遙遙領先蘇聯。
而當時的蘇聯還在做左手厚裝甲,右手被帽彈,天下我無敵的美夢…
在坦克裝甲方面,二戰初期蘇聯的裝甲質量也非常差,并非是造不出好裝甲,而是戰局吃緊,上面要求盡量節約時間,下面的坦克工廠也隻能通過減少熱處理的方式來節約時間,擴大産量。
在後來的測試中發現,蘇聯二戰中使用的HHA裝甲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比正常的均制鋼差很多,防護能力自然也不出乎意料的差。
這一切都是為了産量,因為戰局緊張的緣故,蘇聯不得不放棄質量,隻要産量。
因為蘇聯需要給大量新成立的部隊提供武器裝備,他們往往通常沒辦法精益求精。
雖然這也讓不少坦克兵,步兵為此白白犧牲了生命。
後來美國人認為蘇聯的坦克雖然制作粗糙,但也是适合上戰場的。
畢竟有時候在一場戰争中,數量往往比質量更重要,或許也更能成為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瓦列裡在報告中寫了一些關于穿甲彈質量的問題,希望上面能盡量提高一下穿甲彈的工藝。
從整場二戰來看,蘇聯過度高估自己與德軍的戰鬥力度與消耗,導緻産能過剩。
但蘇聯自己并不知道,瓦列裡是後來人,有上帝視角,自然是清楚些的。
讓炮彈多提升一下質量,多減少士兵的犧牲,為未來做打算,這多香呀。
當然,針對于穿甲彈方面,瓦列裡也并沒有胡亂建議,蘇聯的科學家有一個說一個的水平都比他要厲害不少。
自己唯一能做的也隻是簡單的提供一下思路。
如果他能單獨開創一款穿甲彈,那他真的是無敵了。
對于穿甲彈的類型他都分不清,他隻記得遊戲裡坦克确實有不少類型的穿甲彈,但瓦列裡都是哪個爽就玩哪個,這些東西他從都不記得。
對于炮彈的類型他就知道三種,穿甲彈,高爆彈,硬芯穿甲彈。
喜歡二戰,我在蘇俄當少尉請大家收藏:()二戰,我在蘇俄當少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