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醫院又返回到公路段的兩位幹警,通過對公路段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的詢問,确信12月9日,吳賢良一直在公路段的辦公室裡待着,一天也沒去工地,也沒離開單位,而且有許多證人,他們都逐一證實,看起來吳賢良給李德貴送藥不具備時間。
垂頭喪氣的兩位民警埋怨道:“唉,!他和李德貴根本就不存在咱們認為的過節,但不明白的是他們兩個人主任為什麼把欠條故意留下,是何目的?”
另一位說:“我也在想,可能就是貪欲毀了他。
但看了欠條,兩個人擡桌子不交給辦公室,卻交給借款人,真令人費解?原希望這是一條可以深挖的線索,沒想到了這又斷了,看起來這吳賢良,根本就不是我們要找的對象。
”
目前排除了吳賢良的嫌疑,在派出所的詢問室,坐在兩位幹警面前的這位黃軍用棉襖的人,之所以能進到派出所來,與那個送藥的,也就是李國慶說的相當于二傳的李一有很大的關系。
“你朋友涉嫌販毒案件。
”就是這句民警在滞留室給李一說的話,他至今記憶猶深。
李一打死都不相信李國慶參與販毒。
從李一的角度和對國慶的了解,他排除國慶販毒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國慶從小膽小。
所以參與販毒,他根本沒有那個膽量。
二是憑着李一和國慶的發小加同學,現在又在同一城市工作的朋友,還有老鄉,這四重身份,李一完全了解國慶的經濟情況。
他的這個發小根本不具備販毒所需的資金。
第三個憑李國慶的人脈資源,他如果能夠找到毒品來源,那可真是李一小瞧了他。
他完全不具備尋找毒品來源的條件。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打死李一也不相信。
發現李國慶會參與販毒。
但是擺在自己眼前的那些藥瓶子,确确實實是從李國慶的家裡搜出來的藥瓶子,而這些藥瓶子又是自己親手交到國慶手裡的,繞不繞?
當時李一在派出所時,根據派出所幹警的提示,說那些藥瓶子裡的藥類牽扯到毒品的原材料,屬于國家管控的二類藥物,叫什麼唑侖片?是制毒販毒的人,專門用的一種原材料之一。
而這些東西之所以能夠到李國慶的家裡,正是經過李一的手,送給李國慶的,所以李一也就成了送藥人的重要嫌疑犯。
而李一說給幹警的一句話,誤導了幹警的尋找方向,出現了偏差。
那句話就是說,李國慶的爸爸的朋友給李國慶捎的藥。
而正是這句話,加上李國慶的證實,從而使幹警對于李國慶爸爸的朋友吳賢良,進行了全方面的調查。
但是通過近這幾天的調查,走訪和摸排,吳賢良根本不具備給李一送藥的時間和動機。
而李一卻是一個有心的人,為了幫助發小李國慶證明清白,為了讓自己不讓廠裡人竊竊私語,他便在妻子的開導下逐漸意識到自己應該勇感面對這一切,以平和的心态面對生活中的不開心。
剛從派出所回來以後,李一總覺得有人在他的身後指指點點,竊竊私語,不知道他幹了什麼違法亂紀的事,還進了一趟派出所。
這是當初回廠時最難受的地方。
而李一的妻子看到老公整天長噓短歎,哀聲連連時,他很理解老公的處境。
人生在世,沒有人能夠希望自己和派出所有所牽扯。
但他的老公李一,正是因為給朋友幫忙,一副熱心腸卻換來派出所的請去喝茶。
對任何人來說,都覺得是人生的污點。
妻希望丈夫不要在這件事上糾結太多。
看着整天悶悶不樂的老公,這天妻子趁着李一倒班休息的時間,再次讓老公陪自己上街,妻子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分散老公的注意力,從而引導他逐漸走出煩悶憂郁的環境。
李一又一次極不情願的跟着妻子來到佳陽商場去溜達。
李一自從跟派出所回來後,一直在腦海裡努力回憶那個人,雖然是個生面孔,但他那滿臉的胡子,發紅的皮膚,不修邊幅的樣子,還有那蹬着人力三輪者離去的背影,一直在李一的腦海裡揮之不去,一被妻子叫了出來,他似乎把尋找腦海中的那個人成了出外的誘因。
每一次的關注留神,每一次失望無果。
就在李一和妻子在一家音像商店門口的時候,李一無意間的一瞥,忽然發現了在自己腦海裡印象較深的那個人。
就在自己眼前七八米處,剛從自己身邊經過的那輛人力三輪車上的這個人的背影,似乎就是曾經給他送過藥的人。
因為這個人,臉非常的紅,皺紋多,滿臉胡子,這次非常的多,穿衣服也不是特别講究的人。
所以當李一走過去第一眼看到這個人的時候,他瞬間愣住了,沒想到他苦苦尋找的那個送藥人,現在就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
李一也是一驚,心砰砰的亂跳,擔心和那個人有什麼正面的沖突,但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為了能把發小李國慶的事情搞明白,他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讓妻子趕快報警,第二件事,盡量拖住那個給他送藥的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機智的李一終究還是通過和妻子的配合把這個人被幹警帶進了派出所。
而現在在派出所穿黃軍用棉襖的人,正是給李一送藥的那個人,正在接受着被幹警的詢問。
“進去以後是如何找的那個人的?”
黃軍棉襖想了想,又想了起來了:“我從那個穿西服的人手裡接過袋子以後,他直接從口袋裡拿出來三張十元的錢,遞給了我,說我在外面等着你,你趕快去送,有什麼事随時出來和我聯系。
因為我們經常都給鋼管廠拉活,所以和門衛的關系都搞得相當的好,和幾個人的關系非常的熟悉,我就跟門衛報了那個人的名字,門衛的熟人給我查了一下,就讓我去了車間門口。
雖然我們經常在廠裡拉貨送貨,但車間的生産工人還是不太熟悉的。
因為車間的門是關着的,這個廠裡的制度我是知道的,一般不允許陌生人進車間裡面去的。
”
“不讓陌生人進裡面去,那你們怎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