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一章 義之所在

首頁
    胡岩的異樣并沒有多少人注意到。

     或者說在場的人已經沒有精力去在意一個小小的刑部郎官了,此時的他們全都沉浸在方平那擲地有聲的質問中。

     是啊,夏言貪污的錢款,為何比行賄的錢款還要低? 在他們看來,雖然幾乎每個士人都在鄙視商人,歧視商賈行徑,但為官者,誰又不是精于算計,誰又會做虧本買賣? 貪官是必然存在的。

     在這大夏朝,做官的要是有了錢,不僅可以在擁有人上人的地位的同時享受充分的物資供應,還能有更多機會獲取修行所需的資源,讓修為更進一步,然後得到更多升官的機會,升官以後不僅可以進一步觸及天下大勢,有助于提升修為,還能進一步攫取資源。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當然,修士的修為還跟自身心性、才學等挂鈎,并非隻有通過錢财收集修行資源堆積修為這一條路。

     而且依靠自身才學和民望成長的修士根基更紮實,底蘊更深厚,上限也更高。

     比如三千七百年前,曾經“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唐帝國,就有一位憑借自身極高的才情通徹天地、以詩文成就亞聖的無雙才子,那便是為後世留下百餘篇驚世大作的傳奇詩人——詩仙·李太白。

     但畢竟不是每個修士都有機會追求那虛無缥缈的仙聖大道的。

     出身、天賦、機緣等本就不可能對等。

     既然存在捷徑,那自然會有人走。

     而夏言這謎之操作,他們卻是完全看不懂了。

     所謂才學,便是指才華和學問,夏言在才華方面定然成就不高,畢竟從沒聽說他有什麼佳作,詩詞書畫一道肯定沒什麼天賦,學問亦是平平,否則怎會窩在一縣之地當十來萬百姓的父母官? 民望嘛,這個倒是不清楚,不過此人出身貧微,并非世家豪族子弟,也非名士大儒弟子,又引得永川當地一衆頗有名望的豪族和豪商聯名上訴,民望應該好不到哪去。

     因此,照理說他大抵應該是個貪官沒錯。

     但經過方平的提醒,衆人卻很快意識到,此案另有蹊跷。

     沒有貪官會做虧本買賣的。

     賄賂上官是常規操作,這一點倒沒什麼問題,要是不賄賂上官,夏言這個縣令也做不長久,也就沒多少機會撈金。

     然而賄賂上官的錢款比自己撈的還多,那就本末倒置,自相矛盾了。

     夏言這麼做,用貪官來解釋的話根本解釋不清。

     因為這樣他根本沒有任何好處。

     做貪官的不為好處,那還能是為了啥?他又不欠上官的。

     這确實是一個很大的疑點! 而且賄賂了這麼多錢财,他竟然六年都沒有升官? 一時間,衆人開始凝眉思索起來。

     作為當事人的夏言,此時神色卻愈發複雜。

     他勉強擡起頭,和方平頗具氣勢的眼神正對,卻沒有馬上開口,回答方平的問題,而是第一次遲疑起來。

     是的,遲疑。

     方才面對趙炳良和錢益謙的問罪,他承認得那叫一個幹脆利落,都不帶一絲猶豫的,但是在面對方平明顯對他有利的問話時,他卻遲遲不肯開口,明顯是在猶豫不決。

     似乎他也沒想到方平的關注點竟然不在他有沒有貪污,有沒有行賄這些罪行,而在行賄的數額上。

     “怎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嗎?” 見夏言一直不說話,方平不僅不惱,反而流露出一絲笑意。

     “是否需要老夫來幫你回答?” 聞言,夏言知道自己不能再裝聾作啞了。

     他苦笑一聲,道:“方大人何必如此?貪污受賄就是貪污受賄,無論什麼理由,不管其中有什麼隐情,有何苦衷,在下所觸犯的貪污和賄賂上官謀求私利之罪都是事實。

    ” “正所謂法不容情,既然犯了法,就必須明正典刑,以此警醒後人莫要重蹈覆轍,否則若是有罪不罰,任由違法之人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