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
劉徹得到一個消息,從更西邊來的商人跟夏國當地人做生意。
而且夏國這幾年糧食大豐收,百姓也能夠豐衣足食。
而漢朝這幾年天災不斷,與周邊國家戰争不斷。
“朕得知夏國那邊今年又豐收了,而且有精兵強将五十萬。
”
劉徹得知這個消息,不太确定是真是假。
漢朝目前總兵力才八十多萬,以現在的财政勉強能夠養兵百萬。
西域那邊不是很大,人口也不是很多。
夏國卻能養兵五十萬,這需要龐大的财政支出,還需要大量的糧食供給。
“諸位對此有何看法?”
劉徹今天跟滿朝文武讨論的話題就是如何對付夏國,消除對漢朝的威脅。
“陛下,劉章率軍鎮守敦煌郡。
他卻沒有守住,看來他這個常勝将軍,名不副實。
”
說話的是禦史中丞杜鵬,劉章這幾次軍事表現太讓人失望了。
“陛下,臣認為應該與夏國休戰和好,可以考慮兩國通商。
”
提建議的是東方朔,雖然這麼說會惹得劉徹不高興。
打也打過了,漢軍屢屢失敗,這說明漢朝内部有嚴重的問題。
就差跟夏國和親了,當然沒人敢提和親這件事。
“臣認為應該想辦法聯合烏孫國,以及被夏國滅亡的其他國家殘餘勢力,共同滅夏國。
”
提建議的是姜延,夏國固然很強,想必周邊有不少敵對勢力。
“東方朔,你覺得夏國會休戰和談嗎?”
劉徹不想放下面子,去跟夏國和談,想必對方會獅子大開口。
漢朝不是滿足不了對方的要求,而是不想答應下鍋的要求。
夏國仗着強大的實力,一旦拿到了更多的物資。
他們跟當年匈奴一樣,随時會攻打河西四郡,以此要更多的東西。
“你的建議好是好,夏國貪得無厭。
跟當年的匈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甚至會提出和親。
”
劉徹心煩意亂,誰能夠打敗夏國?劉章在奏疏裡說得很清楚了。
夏國擁有很強的武器,能夠輕而易舉地破開城牆。
另一件武器能夠穿透甲胄,殺傷力和射程比弓弩還要強。
劉徹曾經讓周彭制造火槍,由于難度太大,最終以失敗告終。
但是弩和弓箭改造之後,射程和威力提升了不少。
“聯合西域各勢力滅夏國,正是有這樣的想法,但很難。
夏國封鎖了陽關與玉門關,很難派人與他們聯系。
”
除非派使臣以和談名義去夏國,借機會聯系其他勢力。
不過這樣的做法難度很高,夏國肯定會派人監視着,不會讓漢朝使臣接觸到其他勢力。
“夏軍正在敦煌郡境内肆虐,等他們搶完了。
就會返回夏國,到時候可以派兵從背後偷襲。
”
杜鵬認為夏軍搶了很多東西,行軍速度會慢許多。
“杜禦史忠臣說得有幾分道理,但臣不完全贊同。
夏君既然滿載而歸,肯定會有所防備。
甚至丢掉搶來的東西,也要把追來的漢軍打敗。
”
東方朔反對這麼做,不但不能打敗夏軍,反而會把他們激怒了。
劉徹聽着大臣們各抒己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真的很煩。
“你們還有什麼好辦法?難道就任由夏國猖獗。
”
劉徹煩的語氣重了幾分,滿朝文武卻沒有一個人拿出更好的主意。
打也不是,和談也不是。
難不成要跟夏國和親,換來短暫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