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徹的話語和神情看得出憂患意識,劉章沒什麼好擔心的。
因為他了解未來兩千多年的曆史,漢朝周邊的強國隻有匈奴。
其他的王國不足為懼,羅馬距離漢朝很遠。
派軍遠征需要大量物資供給。
羅馬根本無法征服西域一些強國。
西域諸國背後依靠着匈奴,這個時期漢朝國力不斷上升。
再過幾年,漢朝就能達到國力最巅峰。
這個時期,羅馬還在進行軍事改革。
“你們要對周邊的牆體保持警惕,切不可輕敵大意。
”
劉徹沒有太輕視對手,要做好防備。
國與國之間會結盟,也有可能會背刺。
“西域諸國是匈奴的附屬國,匈奴可以從這邊獲得很多優質馬匹。
而我大漢缺少大量優質戰馬,你可有好想法。
”
這是劉徹給劉章出的考題,匈奴版圖很大,控制的人口可不少。
有不少王國臣服于匈奴,東邊有衛氏朝鮮和扶餘等國暗地裡幫助匈奴。
尤其是衛氏朝鮮,他本就是漢朝的諸侯國。
他們的談論重點還是放到了匈奴這邊,他緊盯着西域那塊地。
西域距離漢朝有點遠,西域那邊盛産千裡良駒。
那邊也有天然牧場,張骞回來之後也向他講述過西域那邊的風土人情。
西域的地理優勢,這個時候西域那邊水草豐茂。
并不是兩千多年後的沙漠戈壁,西域那邊河流縱橫。
很适合種植農作物,劉徹本就計劃打通西域。
切斷西域跟匈奴的聯系,那就想聽聽劉章有什麼想法。
“隻要将這裡打通,這裡是河西地區。
一旦被大漢拿下,在這裡建造軍事要塞,就等于卡住了匈奴的咽喉。
”
劉章指着河西走廊,他所指的位置是很關鍵。
河西走廊有着很高的軍事戰略價值,河西走廊猶如一條狹長的絲帶。
每隔一段距離,建造一座城。
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在各要塞中存儲物資。
成為漢軍的補給站,有利于漢軍遠征作戰。
“打通西域之後,跟一些友好的王國經商。
從他們那裡購買大漢沒有的商品,對于那些不友好的王國,采取武力措施。
”
劉章主張武力和和平手段并用,這樣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西域諸國中也有些王國對漢朝友好,隻是礙于匈奴的強大實力。
他們不能表現得太明顯,他們也想跟漢朝貿易往來。
劉章拿着細木棒指着河西走廊,從隴西派軍出發。
雖然匈奴現在占據着河西地區,拿下來并不難。
“你繼續說。
”
劉徹讓劉章繼續說,拿下河西走廊也是他的計劃一部分。
“打通河西走廊,要做好充足準備。
而且戰必成功,這關系到大漢未來的軍事戰略部署。
”
劉章不僅是根據曆史發生的事情,對河西之戰了解一些。
他也仔細研究過地圖,也讀過一些兵書。
再結合實際戰争。
就有了自己的見解。
河西走廊必須打通,掐斷匈奴與西域的聯系。
這就等于斷其一臂,若是能控制住東北地區。
匈奴就會被孤立起來,為接下來的大決戰提供有利條件。
“若是匈奴失去了西域和東北區域的支援,匈奴隻剩下漠南草原這一塊。
漢軍可以從三個方向逐漸縮小匈奴的活動範圍,從而消除匈奴對大漢的威脅。
”
雖然草原面積很大,但匈奴各部族比較分散。
漢軍從東西中三路向北推進,雖然不能做到地毯式搜索。
匈奴也跑不掉,他們隻能不斷向北退縮。
“若是匈奴失去了漠南草原,他們唯一的退路就是漠北。
這裡有一片沙漠,越過沙漠就是一片苦寒之地。
”
那裡寒冷時間較長,在那裡生存很艱難。
把匈奴趕到漠北,漢朝也會有不小的損失。
漢朝最大的優勢,可以休養生息,減少對外作戰。
而匈奴一旦失去了漠南草原,人口就會銳減。
削弱匈奴的目的就達到了,匈奴就不能頻繁地在漢朝邊境劫掠。
“一旦把他們趕到漠北,在漠南草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