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
又擡腿回到了床上。
“夫君?”李韶疑惑。
不是已經起床坐在床邊準備換衣服了嗎?怎麼又上來了?
李複二話沒說,湊到了李韶身前.......
“夫君,天亮了。
”
“晚一些,也沒事。
”李複說道:“反正自己出門,不耽誤什麼事兒。
”
借着外面的天光,屋内明朗,肉眼可見的,李韶的臉紅的跟煮熟的螃蟹一樣。
......
天色大亮,小桃和翠竹兩人在廊下等了許久。
兩人誰也沒看誰,都低着頭,抿着嘴,臉蛋也是紅撲撲的。
郎君也真是的,大清早的........
不過也說得過去,郎君這次一走,就得許久。
兩口子離别時分,正是情深意濃的時候。
良久,屋裡兩口子才起身,喚門外等候的侍女進屋伺候。
小桃和翠竹兩人推開房門,端着水盆走進屋内,小桃去櫃子裡拿提前準備好的幹淨衣裳,翠竹則是将銅盆放在架子上。
床上帷幔内,李複和李韶兩人都已經穿好中衣,李複撩開了帷幔,坐在了床沿上。
翠竹上前,将帷幔挂好
兩口子洗漱好,換上幹淨衣裳,去中廳用飯。
“倆孩子呢?”李複問道。
“這會兒剛起來,還在洗漱拾掇。
”老趙應聲。
不多時,人齊了,在中廳中落座吃飯。
與李複一同出發的護衛們,早就已經吃飽喝足,就等着郎君一聲令下,他們就能出發了。
李複在屋裡吃飯的功夫,護衛們已經在門口候着了。
不多時,蘇定方也帶了兩百人的衛隊,來到了宅子門口,與伍良業等人彙合。
兩百人的衛隊一身锃光瓦亮的铠甲,手持長矛,腰間挎着長刀和箭袋,背上背着弓,胯下騎着馬。
這也是為什麼李複出行走水路需要兩艘大船,連馬匹也要上船。
伍良業看到這樣的兩百人的衛隊,表情都明亮了不少,眼神裡充滿了羨慕。
若說單打獨鬥,伍良業絲毫不畏懼誰,哪怕是當初面對刺客,以一敵多,他也不懼怕。
可是面對這樣的衛隊,但凡有十個人,他就無法全身而退了。
得死在這幫人手裡。
軍隊的合擊之術,他們身上堅固的铠甲,手上各式各樣的兵器,功夫再好,也抵不過人家進退有度。
耗也耗死人。
衛隊到了這邊之後,站定在原地,士兵騎在馬背上,除卻胯下馬匹偶爾發出一點聲響之外,靜默不言。
兩百人所散發出來的氣勢,如有千軍萬馬之感。
李複吃飽喝足帶着人往外走。
李韶和兩個孩子随行,一同到門口送李複。
“行了,回去吧,一個多月後,我也就回來了,比之前離開長安的時間要短呢。
”李複笑道。
李韶身邊站着李承乾和李元昌。
“王叔,一路順風。
”
“王兄,一路順風。
”
李韶看着李複。
“夫君,路上珍重,一路平安,事情辦的順利的話,早些回來。
”
“好。
”李複點頭應聲:“那我走了。
”
“恩。
”
三人目送着李複上了馬車。
伍良業跳上車架,隊伍緩緩出發。
一直到隊伍走出去很遠,宅子門口的人依舊站着,遠遠的看着。
李複坐在馬車上,一路晃悠着往渡口出發。
渡口有船隊等候,在轉到兩艘大船上之前,是好幾艘中型船隻等候。
走水路的好處就是日夜兼程,路上不耽擱睡覺。
雖然在水面上晃悠着,休息也休息不到哪裡去,但是總比一路上舟車勞頓好一些。
而且順流而下,還是比較快的。
等回程的時候,就不走水路了,途中路過臨颍縣,還能去看看那邊的工程已經到什麼地步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離開長安辦事,每年都來這麼一遭,還真是巧啊。
”李複坐在馬車裡感慨着。
“郎君親自到琅琊去,也是為了展示誠意嘛,不然的話,直接派遣屬下到琅琊走一趟就是了。
”伍良業影橫。
“你去的話,勝算可不多啊。
”李複笑道:“倒顯得我強請人家到莊子上似的。
”
“屬下的面目,還沒有可憎到那個地步吧?我覺得比以前好多了,前天進宮見到陛下之後,連陛下都說,屬下跟以前不一樣了呢。
”伍良業笑道。
“哦?陛下說你什麼了?”李複好奇。
“說我比以前活潑開朗多了。
”
李複啞然失笑。
“你是小孩子嗎?還活潑開朗。
”
“總之,就是不一樣嘛。
”伍良業嘿嘿一笑。
“恩,是不一樣,剛到王府的時候,跟個啞巴似的,你們六個都是。
”
“這是以前在訓練的時候,都是少說話,隻埋頭做事,我們需要說的不多,事情辦好了就夠了,多嘴的人,早就被淘汰了。
”
李複從伍良業隻言片語的形容中也多少能窺得當年伍良業受訓的日子。
就不是人過的日子。
莊子上,李複離開之後,李承乾看向李韶。
“嬸嬸。
”李承乾拱手一禮:“接下來還需要趙管家,先将我和七叔送到衛隊營地去,第一次去那邊,跟他們打個招呼,最好還是有個宅子裡的人跟着一同過去。
”
李韶點頭應聲:“好,這樣吧,我換身衣裳,與你們同去,看到你們在那邊安頓好,我才放心,你們既然要在那裡住,換洗的衣裳也要帶兩套,那邊營房簡陋,基本的一些生活用品,還是要帶過去的。
”
“多謝嬸嬸。
”李承乾道謝。
李韶吩咐老趙,去将準備好的東西都擡出來,又讓小桃去院子裡傳個話,把兩位殿下的幹淨衣裳準備好,要一并帶過去。
“還有我的文房四寶,一些書籍,也要帶上。
”李元昌趕忙說道:“我也回去收拾一番。
”
他可沒有忘記,自己還跟大侄子打賭了呢。
三字經,是一定要背的。
昨天晚上倆人分開各自回到院子裡之後,李元昌還抱着三字經看了一會兒呢。
要是回去之後,有大侄子幫忙說和,往後出宮的事兒,豈不是簡單了許多?
喜歡大唐:天上掉下個銅闆都得姓李請大家收藏:()大唐:天上掉下個銅闆都得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