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陸愛卿的年歲,回家本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為何要在家中,親自耕種呢?”李世民問道。
“回陛下,臣親自去做了,也就更能理解,百姓維生之艱了,聖人之道,非在書中,而在現實。
”陸德明說道:“臣親自體會,至于說,臣如今的年歲,當初在泾陽縣的時候,泾陽王殿下帶着三位小殿下在田中勞作,臣原本也想一起來着,隻是後來被泾陽王殿下拒絕了,臣明白,泾陽王殿下是擔心臣出事。
但是,後來臣一打聽,那在田中勞作的老翁,比臣還要年長兩歲。
”
這件事,給了陸德明很大的觸動。
所以,他也要嘗試着自己在家耕種,後院的地,雖然沒有那麼大,但是他要親力親為,以自身做榜樣,如此在授課的時候,他的言論,也就足夠有重量了。
另外,陸德明思考李複的話,聖人之道,對内,對外,是否是一樣的。
李複說,對外,對異族,不可用聖人之道,因為異族不認。
他想了很久,覺得,李複說的是對的。
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
戰争,打到最後,輸赢,也是文化的存亡。
異族禍亂中原的時候,他們是會把他們的文化,帶到中原的,若是中原不抵,豈不是要被外族斷了中原的文化之根?
那不行!
設想到聖人之道的存亡,陸德明就更是覺得自己肩上擔着重要的擔子,有萬斤重。
儒道若要長興,那必定要順應時代而做出對應的改變,而不是一直照搬先賢。
文化思想,也是要順勢而為的。
這些都是陸德明自己在家一邊種地一邊思索出來的。
也就是,聖人傳承下來的道理,要研究,而時代的變化,也要研究。
二者結合,才是最合适的,并不能照搬。
什麼都照搬,那就是紙上談兵,會敗的。
“臣觀百姓生活,有所感慨,因此,才會想着在自家種種地,親身體會。
”陸德明說道:“國子監的學生,讀書人,什麼都很好,但是,始終是少了幾分尋常的人情味兒,隻是嘴上說着體惜民生之艱難,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去體驗過呢?”
“未曾體驗過,将來入仕,入朝為官,也是高高在上的官員,朝廷的政令,法度,也是高高在上的,于百姓而言,若不貼切實際,便不算是好的政令。
”陸德明說道:“如今朝廷改善法度,政令清明,皆是因為,大唐于大亂之中建立,朝中諸多官員,皆是曆經過天下戰亂,有親身體會之人,若是往後,天下承平,與如今,怕是不一樣了。
”
李世民微微颔首。
朝堂上的官員,往後十幾年,幾十年,也是會更新疊代的。
陸德明有此考慮,也是正常。
隻是如今,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能有如此思考,也是大善。
“因此,當初臣舉薦泾陽王為太子師,也有如此考慮,泾陽王生長于民間,比起宮中人,朝中官員,更能教導太子,以百姓為重。
”
喜歡大唐:天上掉下個銅闆都得姓李請大家收藏:()大唐:天上掉下個銅闆都得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