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嫌棄兩個倭國的使者做學生。
這事兒.......顔思魯不難理解。
畢竟是異族.......
要是放在他這裡,他也不收。
顔思魯并非是反駁李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點,隻是覺得,事情不能這麼辦,至少明面上,要做的好看一些,圓滑一些,面子上過得起,大唐的氣度不能因此而被折損。
手段不能這麼直接。
活到顔思魯這歲數的,都是人精。
李複能明白的,他們能不明白嗎?
隻是他們與李複不一樣的是。
他們多少能要點臉........
泾陽王殿下還太年輕,鋒芒還是太盛。
其次就是,泾陽王說的那些大實話,讓他心裡着實是有點,不得勁,太不得勁了。
怎麼能這麼形容聖賢書呢?
雖然也是事實.......
顔思魯實在是想不出什麼反駁的話語。
都說了,是事實。
“倭國就是一個小島,島上能開發耕種的地是有限的。
”李複說道:“他們的國家強大了,想要擴張,你想想,他們往哪兒擴張呢?”
“半島地區?”
“要是半島地區被他們拿下了之後呢?”
“是不是就要對準中原了?”
“更何況,眼下周圍的這些小國家,都是大唐的藩屬國,他們之間打起來了,派遣使者來長安,請求大唐調和,甚至是出兵幫忙,大唐該怎麼做?”
“真到了那個時候,天可汗的旨意發到半島地區,能夠以一道旨意平息兵戈嗎?”
顔思魯搖頭。
那肯定是平息不了的。
如果天可汗的旨意不能平息,那就說明,旨意沒有用,天可汗的名頭,無非就是他們順勢為了讨大唐皇帝歡心而吹捧的。
實際上,天可汗的名頭一點用處都沒有。
如此一來,不就更是證明了他們的狼子野心了嗎?
好像這個論證到了這裡........泾陽王說的都有道理。
國家與國家之間,并不是靠着名頭,而是實打實的實力,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
是大唐強悍了,兵精将廣,實力雄厚,他們會老實,會怕。
而不是什麼聖賢道理,以德服人。
“殿下說的,是對的。
”
顔思魯很快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所以,殿下說這些,是希望,往後如果有異族的學生到莊子上的書院去,莊子上的書院,是拒絕的。
”
“沒錯。
”李複語氣笃定。
顔思魯還挺聰明嘛,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等到了莊子上的書院之後,再讓陸老頭好好跟他聊聊,讓顔思魯,從心裡也認可這般,而且,往後書院不管有多少先生進去,教導學生,都要這般才行。
民族融合可以,但是也僅限于這片大地上的,真心臣服,且積極融合的異族。
比如說突厥的一些降将,在軍中為大唐沖鋒陷陣,對李二鳳無比的忠誠,甚至李二鳳駕崩之後,自己還想要殉葬。
倭國人,不行!
他們的劣根性是刻在骨子裡的。
反正據他所知,自從小男孩去了之後,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