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0章 箭童

首頁
    大家都找到樂子了好像就自己無事可幹,總不能再去林子裡打水撿柴吧。

     因為過節的緣故,大夥兒這兩天已經備下滿滿三大缸淡水,柴火也堆了好幾垛,就連木炭都儲存了上百斤,那些肉類食材就更不用說了。

     正當無所事事間,李俊忽然記起大家剛來荒島那幾天開行李箱盲盒時好像找到過幾本雜志,因為一直忙着吃喝生存也沒人在乎幾本破書的去向。

     此時正好可以拿出來消磨一下時光。

     于是趕忙來到物資窩棚,爬到最裡邊在堆砌的那些行李箱裡仔細搜尋起來。

     在哪來着?時間過去那麼久猛的一提還真不好找。

     一直扒拉了十幾分鐘,才終于在最底下一個棕色箱子裡找到那四本布滿灰塵的雜志。

     四本雜志都變得皺皺巴巴,顯然應該是之前下雨的時候被水泡過。

    好在上面圖文仍舊清晰并不影響觀看。

     這是四本軍事類型雜志,準是個資深軍事迷攜帶的。

     男人嘛哪怕不是軍事迷也多多少少懂些這方面的知識,最近幾年華夏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新聞上時常會蹦出兩件聞所未聞的新裝備,看的國人那叫一個心潮澎湃。

     之前幾年李俊也通過網絡渠道收看各種軍事新聞、消息,因此在這方面并不算太陌生。

    基本可以一眼識得那些老外眼裡認為的大殺器。

     隻是現在都網絡社會了居然還有人能堅持看紙質雜志,這得是多深沉的愛啊。

    别說雜志了,就是紙質書籍自己好像都已經有一兩年沒怎麼認真閱讀了。

     他在高中那陣也曾沉迷過讀書,不過都是些讀*、青年文*、意*這類充滿了“僞智慧”的綜合性雜志。

     話說那兩年沒少被什麼德國油紙包、東瀛工匠精神以及喝馬桶水所洗腦。

     又扯遠了,回到四本雜志上來。

     這四本雜志都是今年新出的,其中一本封面上那艘大船格外顯眼。

    修長的艦身,小巧的艦島,甲闆上17的弦号清晰地标明了其身份。

     這個數字讓李俊感到極為親切,因為封面那艘正是以魯省命名的國産航母。

     更是華夏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放眼整個世界範圍内都是屈指可數的存在。

     想想在遠離老家幾千公裡的海外荒島上,猛地看到家鄉名字,那種心情得是有多激動。

     感覺眼眶有點濕潤,李俊強忍着沒讓淚掉下來。

     正如古人所言“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中秋這樣阖家團圓的日子裡,誰人會不想念家鄉、不想念爸媽呢? 家裡應該給自己立了衣冠冢吧,出事那麼久估計已經沒人再認為他李俊還能活着回去。

     朋友圈的同學、同事們肯定也得知了這個消息,沒準大部分人已經嫌晦氣而将他的聯系方式通通删掉。

     用不了多久李俊這個名字就會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除了父母沒人會記得他曾經來過。

     那些過去發生在他身上的一颦一笑、一驚一喜也都會成為漫長曆史中的一粒塵埃。

     四本雜志翻看了整整一上午,具體什麼内容并未記清,腦子裡家門口的那條路、那棵樹卻更加清晰,更加生動。

     眼看時間不早了準備起來做午飯時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