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土星環2):輪輻

首頁
    土星有超光波電站的天然支架,我當時就想到你指的是土星環。

    你的方案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從土星環中取水産生的風險還要認真計算和評估。

    ” 布勞恩教授看着眼前這位充滿智慧又異想天開的探險家心想,真是無巧不成書啊。

     教授深入研究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理論之後,除了月球質量瘤實驗以外,他還設計了另一個巧妙的實驗,他選擇的實驗地點正是土星環。

     土星環分為多個環,從内側的距土星幾千公裡到外側的幾十萬公裡,由微米到米級的冰粒組成,其厚度平均隻有十米。

     現有的主流理論是按照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和預估土星環不同圈層的運動周期和速率的。

     按照上述計算,土星環這個薄薄的“大盤子”不是按照一個整體環繞土星的,内側的環受到的土星引力大,轉速更快,而外側的環受到的引力小,轉速慢。

     令人匪夷所思的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理論認為不是這樣的! 他認為,物體所受到的引力取決于它排開能量的強度,在理想引力場中,通常将引力事件抽象為一個中心質點吸引另一個環繞物體,比如土星及其衛星。

     上述抽象中隐含着一個假定,環繞物體排開的能量強度全部來自于中心能量源的輻射,在這種情況下,尼古拉·特斯拉的能量引力和萬有引力定律計算的結果完全相同。

     但是,如果輻射源不隻是一個中心點光源,除了點光源之外,還有一個亮亮的“盤子”,使得環繞物體既能接收到中心點光源的輻射,其強度随距離的平方遞減,又能接收到臨近環境物體的輻射,使得物體排開能量的強度是兩項之和。

     點光源之外的環境能量強度在萬有引力理論框架中毫無影響,而特斯拉的引力理論卻會使物體受到的引力變大。

     上世紀70年代,同樣是“亮盤子”的螺旋星系(銀河系)被觀測到一個“怪現象”,銀河系靠近星盤邊緣的恒星的環繞速度違反了萬有引力定律,并不是離中心更近的恒星轉速更快,而是它們的速度幾乎相同。

     比萬有引力定律計算的速度更快,那就必定對應着更多未發現的質量,如果不修改萬有引力定律,那就必須假設存在暗物質,為了補足理論與觀測的速度差,假設的暗物質還必須是可見物質5-10倍之多。

    這就是暗物質假說的來曆。

     回到土星環問題上,1980年之前,土星環各圈的轉動周期是按照萬有引力定律來預估的,也就是内圈快,外圈慢。

     因為土星環是細碎的冰塊,在望遠鏡中很難分辨彼此,所以天文學家至今并不知道每一圈環的轉動周期。

     流浪者二号探測器觀測到土星的B環上有大量的成片的結構,呈放射狀,叫做“輪輻”。

    這個名字很形象,通俗地說,輪輻就是自行車轱辘的車條。

     “輪輻”的結構跨越多圈土星環,沿法線(指向土星的垂直)方向分布,它的轉動周期很容易辨識,令天文學家驚訝的是,“輪輻”的動力學機制違反了萬有引力定律,它結構的外側沒有更慢,而是整體像車條一樣具有幾乎相同的角速度。

     “解釋力”超強的主流科學家,為了捍衛萬有引力定律,想到了一種解釋,輪輻不是附着在環上的,而是懸浮在環上。

    輪輻是内外速度一緻的,但它下方的環是内快外慢的。

     也就是輪輻和它下方的環各轉各的,沒有一緻性,這樣解釋,就天才地保住了萬有引力定律和暗物質假說。

     誰對誰錯呢?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嘛! 布勞恩教授的實驗方案是,在土星環從外到内的不同圈環的法線方向播撒射頻标記點,通過接收射頻信号,确定每個圈環的周期和轉速。

     萬有引力定律的預言:各個标記點,從内環到外環,周期變長,角速度變慢。

     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理論預言:這些從内到外的标記點角速度幾乎相同。

     如果特斯拉是對的,土星環輪輻這一違反萬有引力定律的現象将會與銀河系外側恒星的異常表現完全相同。

    也就是說,如果特斯拉的預言是正确的,就沒有必要引入暗物質假說了。

     更有意思的是,明亮的環會比暗的環轉速相對于理論計算更快,這種現象在銀河系(以及其他星系)表現為明亮的懸臂中的恒星速度更快,觀測結果支持上述預言,原理是明亮懸臂中的恒星受到的環境額外輻射強度更高,所以它的運動速度更快。

     不同圈層環繞土星轉動時,不是經典動力學預言的外慢裡快,而是和已經觀測到的土星B環的輪輻現象(以及銀河系外側)一樣:不同圈環的角速度都相同! 土星環這“一片寒冰”就像一個整體的“車輪”同步轉動,它們之間像是“固定”着一根根違反萬有引力定律的自行車車條! & 壓章集句詩: 霰落初疑集隕珠,宋,趙蕃 其間細大競差殊。

    宋,陳普 機輪轉側誰能辨?宋,釋正覺 一片寒冰出鍛爐。

    明,朱多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