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質量瘤2):推土機

首頁
    間運動的現象中總結出來的。

     物體在慣性系中勻速運動,在引力場中朝向引力中心具有加速度。

     尼古拉·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慣性系和引力場,他認為一切形式的運動都源于能量密度的分布。

     環境密度的能量均勻分布就是慣性系,如果存在一個高能量密度的“引力源”,則其周圍區域的能量分布就不均勻,而是呈球形向外擴散,能量強度随距離的平方遞減。

     無論是在慣性系還是引力場,物體運動的規律是:運動過程中環境能量密度不變,保持勻速運動;從環境密度低的區域向高的區域,物體做加速運動,反之,做減速運動。

     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理論可以總結成一句話,物體的運動是環境能量密度不均勻造成的,物體通過運動靠近并保持在吸收和排放能量均衡的等能量密度線上。

     更抽象地,物體的運動是環境能量密度分布的映射。

     物體保持勻速運動,其運動軌迹必是等能量密度線,可以是慣性直線運動、圓周運動,也可以是引力場中的環繞圓周運動。

     物體做變速運動,其運動軌迹必穿越不同的能量密度線,能量密度線的梯度矢量決定了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

     小孩子的彈球、蘋果落地、火箭上天、電子的能級躍遷和地球繞日運行都遵循上述規律。

     邁克爾眨着眼睛,驚奇地看着眼前這位教授,說道:“特斯拉認為,引力不是質量發出的,也不是時空彎曲造成的,而是能量密度不均勻産生的現象,這是要颠覆物理學啊!” 教授深深地點着頭,說道:“我也覺得特斯拉的引力理論匪夷所思,實在是太荒唐了,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實驗。

    ” 1968年,亮國航天局的探月工程如火如荼地進展,科學家們發現小型航天器在掠過月球低空時,實際軌道與計算軌道不一緻,如果不進行人為調整,航天器會墜向月面。

     1972年,太陽神16号任務結束後,航天員釋放了一顆月面環繞小衛星,結果發現小衛星運動軌迹忽高忽低,顯示受到的月球引力極不均勻,直至最終墜毀。

     近幾十年的觀測和計算揭開了謎底,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分布不均勻,與常識相反的是,月面山峰處引力低于平均值,而低谷處引力高于平均值。

     科學家給出了解釋,這些月面低谷被稱為月海,是由小行星撞擊事件形成的,撞擊砸出深谷後,月球表面地下的月幔在撞擊下反彈隆起,使得撞擊點地下内層質量增加,科學家們把這團增加的質量形象地稱為“質量瘤”。

     月球上最大的質量瘤出現在一個叫做雨海的撞擊坑的東南角,雨海凹陷很深,距月球基準面深達6公裡。

     “邁克爾,如果我們用大量的材料,比如充斥在近地空間的太空垃圾,把雨海一角的這6公裡深的洞填平,你覺得引力會變大還是會變小?”教授問道。

     “當然是變大,按科學家的說法,雨海下面本來就有質量瘤,再加上額外填充的質量,該區域的引力當然會變大。

    ”邁克爾不解地看着教授,覺得這種太空垃圾的處理方式很有意思。

     “特斯拉的引力理論無論多麼荒謬,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是科學假說,因為它可被證僞。

    當然,也可能被證真。

    ”教授答道。

     布勞恩教授按照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理論設計了“質量瘤”實驗——如果雨海被填平後,引力沒有變大,反而變回到正常,也就是比所謂的質量瘤引起的引力還小,那将是任何現有引力理論都無法解釋的,也将成為特斯拉引力理論正确的鐵證。

     教授遺憾地向邁克爾表示,他設計的實驗雖好,但是把月球變成人類太空垃圾填埋場,會引發巨大的環境倫理争議,所以這一實驗方案就被束之高閣了。

     精明的邁克爾似有所悟,對布勞恩教授說:“您是想借用巨島公司的推土機,把那角雨海填平?” 教授也笑了,說道:“是的,推土機。

    ” & 壓章集句詩: 何異月中看,唐,蘇颋 消長乘兩端。

    元,劉诜 始知岩谷下,明,嚴正矩 明夜印團團。

    宋,釋居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