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年前準備(三)
經過大半個月的走訪調查,阮曼終于搞清了百姓為什麽不願意花錢——畢竟阮姐發下來的錢不是金銀,這些錢外頭是不認的,與其存着,不如花用出去,哪怕将來阮姐不在了,朝廷又來了,起碼他們手裏握的不是一堆廢紙。
但調查過後,阮曼才明白他們為什麽這麽做。
不是因為他們對阮姐有超乎理智的信任,而是他們多數時候照舊保持着以物易物的方法。
除了工資和賣糧的收入必須是錢以外,私下的交易幾乎都以以物易物的方式存在着,甚至錢都可以是物,隻要不是金銀,他們就沒有實感。
這樣哪怕阮姐不在了,他們也不會被影響太多了,連錢都不會被浪費。
阮曼還問過廠裏的工人,按理來說,他們的收入隻有錢,沒有物,怎麽拿去以物易物?
工人們倒是對阮姐很有信心,結果就是他們準備存錢買房。
工人們多數都不是縣城人,附近村子裏的,逃荒來的,本來就身無長物,隻有房子才能讓他們有底氣。
甚至他們都準備好,如果快動蕩了,就許多人一起湊湊,先買一套小的,一人有個睡覺的地方就行。
這樣阮姐不在了,他們也有個容身的地方,也算城裏人了。
阮曼走訪了各行各業,願意花錢的都是年輕人,十七八歲的最多,或是光棍漢,但上了年紀的中年人和老人,都願意存一存錢,将錢用到大地方,換成将來也可以抵金銀的東西。
房子或布。
走訪結束後,阮曼心裏也安定了不少——說到底,還是縣城裏的人對阮姐的統治仍抱着懷疑的态度,不敢改變自已的生活習慣,地主們的錢則是都花在買水泥房和玻璃上了,又不願意出去工作,自然沒錢可花。
這麽一調查,阮曼還覺得阮姐有些親近了。
阮姐以為地主家肯定有錢,買房不能讓他們傷筋動骨。
實際上地主哪裏有那麽多錢呢?畢竟地主家的孩子也不少,尤其是男娃,幾乎都被寵壞了,以為自已什麽都不幹都能靠地租吃一輩子飽飯。
走哪兒都被叫一聲少爺,真覺得自已是一輩子的少爺命。
地主不敢花錢,他的孩子們花錢可不手軟。
且依舊愛賒賬,如今阮姐的人管事,地主也不敢不還這些賒賬。
大宗的錢沒花,小宗的錢卻如水一樣流出去了。
阮曼覺得,哪怕不設立一個新衙門,隻是等過一兩年,百姓們習慣了阮姐的統治,必然就舍得花錢了,就算不舍得,也會把存着的錢拿出來置辦房産。
說起來,反而是農人最舍得花錢,他們靠種地為生,也不怎麽奢望能在縣城買一套房,錢拿了就買種子買農藥,甚至都舍得買肉了,反正不知道阮姐能待多久,他們靠的還是土地。
自然,阮姐不是不許人存錢,隻是不許人根本不花錢。
阮曼花了很長時間寫了計劃表,寫了十幾頁紙。
謄寫完畢後就交給了馬二。
拿到一疊厚厚的計劃表時,阮響還有些吃驚,這個厚度确實超過她的預想了,但細細看完後,發現其中竟然沒有拍馬屁和廢話,寫得十分簡潔明了。
“他們在交易錢?”阮響看完阮曼的調查,她其實已經推算出了原因,無非是有人在聯手壟斷某樣必需品,使得百姓的錢流向了一個方向。
不過沒想到“錢”也成了貨物。
百姓們怕錢以後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