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消化過程(六)
廠房陸續在縣城外建了起來,都距離縣城有一段距離,但因為縣外的這截路修得早,已經可以走人了,所以也就沒有縣城百姓覺得廠房遠。
其中阮響最在意的,就是玻璃廠——其實她也不清楚能不能燒成功。
因為廢土也沒人燒玻璃。
但試一試,似乎也不會費太多成本,玻璃廠相比較制衣廠和榨油廠,廠房大小實在有點可憐,也沒有對外招聘工人,而是從從裏技術員的徒弟中挑了八個。
等他們能弄出平整的大塊玻璃後再想着擴招生産吧。
玻璃,也就是如今的琉璃,燒制的技術已經存在,但受限于技術,通常是用低溫燒制,內部結構不穩定,遇熱很容易炸裂,所以即便朝廷那邊有工匠能燒制,也是作為奢侈品,隻有裝飾作用。
但這玩意對阮響來說是必需品——沒有玻璃,沼氣煤氣都無法利用,而不管水泥房、土房、木房,采光都很差。
如今在縣衙辦公的吏目們,哪怕白天,都必須點燈。
哪怕把窗戶和門闆拆了,看不見還是看不見。
阮響在廢土上沒小說可看,如果她看過,應該更能理解為什麽穿越前輩們穿越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玻璃。
一塊透明玻璃能帶來的好處和效率是驚人的。
還能減少很多浪費——點燈需要油啊。
玻璃還能拿到做燈罩,村子裏的沼氣池至今還沒有利用上,阮響很是扼腕,她見不得這樣的浪費,有資源可用但用不上,世上還有比這更讓人痛心的事嗎?
燒制玻璃的材料阮響找了很久,花費了不少人力和財力,這些東西固然可以找商人買,但作為一個小小的割據政權,阮響并不想在必需品上被人卡脖子。
阮響隻有造玻璃的材料清單,這還多虧她記性好,但究竟怎樣才能燒出穩定的,可供使用的玻璃,就要靠這些技術人員去調配比例,慢慢嘗試了。
由于造玻璃的原料不少都是燒制陶瓷的原材料,導緻周昌他們還以為阮響要去朝廷的嘴裏搶飯吃。
畢竟朝廷的收入裏,有一大塊是每年外番航船過來購買瓷器。
這筆收入絕對不小。
但阮響這邊連海都沒有,就算燒了瓷器,也無處可賣。
“帶人回來了?”阮響本來在辦公,聽見外頭的喧嘩聲不由擡頭問了聲坐在不遠處的馬二。
馬二站起來:“我出去看看。
”
第一批出公差的“人牙子”們已經走了一個多月,陸續送回來了十幾個姑娘,女童居多——畢竟成女在他們父母眼裏也是勞動力,再養養就能嫁出去換彩禮,沒必要賣。
倒是五到十歲的女童,幹不了什麽活,又要吃飯,送出去當童養媳又太虧,父母賣的格外利索。
女童大多是沒法做活的,現在也在上課,也是上半天,下午去做些輕省的活,像是挑揀豆子,剝花生等等。
但其實依舊是靠阮響白養着,她們幹活速度慢,量少,隻是給她們找個事情做,好叫她們到了新環境以後不至于像無頭蒼蠅一樣。
人隻要在群體當中,有飯吃,有活幹,自然就會安穩下來,去遵守原有的規矩。
成女倒是一旦掃盲結束,立刻就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