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七十四章:困局

首頁
    入夜,沛縣明軍大營,中軍帳内,燈火昏暗。

     孫傳庭背負着雙手,站在輿圖的前方,他的神色陰沉,眉宇間盡是愁容。

     帳中燈火通明,掌燈的侍從在重新添加了燈油,修建了燈芯,而後安靜的退出了帳中。

     帳簾落下,孫傳庭的眼神也随之向着輿圖的下方落去。

     目光落定處,正是南直隸鳳陽府的位置。

     陳望站在孫傳庭左手的近側,目光下沉,也同樣是看着身前不遠處懸挂着的輿圖。

     「依據總理此前所說,萬賊軍在徐州内裡安插着一支規模超過五千人的騎兵部隊,周邊地勢開闊,極利騎兵行動。

    」 陳望上前了些許,指着輿圖上的徐州,回答着之前孫傳庭提出的問題。

     宿州之戰後,李岩統領萬民軍南下兵圍鳳陽,革左五營作為策應自南向北,兩軍已是在鳳陽城下完成了會師。

     合兵共計六十萬,鳳陽回報,叛軍連營上百裡,沿河漫野舉目望去皆是叛軍營壘軍帳,浩浩蕩蕩一望無際,好似汪洋大海一般浩瀚無邊。

     「留在徐州牽制的兵馬,起碼也要在一萬三千人上下,其中騎兵起碼需要三千人,可以勉強保障後援不出太多的差錯。

    」 孫傳庭之前提出的想法,是繞過重鎮徐州,馳援鳳陽的明軍,進軍宿州,解除鳳陽之圍。

     但是繞過徐州談何容易,徐州地處戰略要沖,現在被萬民軍占領,守衛着萬民軍在北面的門戶。

     不同于七十二營流寇,萬民軍在李岩的統領之下,接連攻破了大量的州縣,擊敗了多鎮的官兵,因此獲取了大量的武備和辎重。

     很多被萬民軍擊潰的軍将投降,大量的軍兵加入了萬民軍的隊伍之中。

     李岩在河南、南直隸一路招兵買馬,廣收良才,正在逐漸從流寇變成坐寇。

     現在李岩所做的一切努力,所進行的一切軍事行動,都是在為割據一方而做努力。

     這并不難猜,陳望總領一鎮的時日并不算短,他能夠看出來李岩的目的。

     「若是不攻克徐州,我軍的糧草辎重都不安全,與敵軍作戰也需要時刻警惕後方可能襲來的敵人。

    」 城池有四面,要想圍住一座城池,起碼需要十數萬的大軍,而眼下所有的援剿兵馬合計都沒有十萬人,自然是不可能全部圍住。

     「在徐州留下這麼多的兵馬,在正面作戰,我軍能用的總兵力将會隻有三萬七千人。

    」 「叛軍勢大,我軍勢孤,正是需要全力以赴之時。

    」 孫傳庭的注意力仍舊聚焦在輿圖之上,他輕歎了一聲,已經是明白陳望的意思。

     陳望看了一眼孫傳庭,面做為難之色說道。

     「總理麾下大半都是新降的部衆,歸德府内,末将麾下如今統管的河南兵馬雖然經曆戰陣,但是武備稀疏,時日尚短……」 進帳已經有一些時間,從孫傳庭的口中,陳望也已經是弄清楚了為什麼沛縣明軍的規模能夠超過三萬。

     大名府受災嚴重,根本無力赈濟地方,這才使得民怨沸騰因此激起民變。

     孫傳庭借用盧象升的名義招降了大名府的起義軍後,如何安置這些投降後的起義軍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安置這麼多的人口,必然要耗費大量的錢糧。

     若是地方有錢有糧,那麼地方上也不可能激起民變。

     民變的緣由,就是地方沒錢沒糧,百姓走投無路,饑腸辘辘,難以生存下去。

     所以在之後,孫傳庭上書朝廷,認為可以從這些歸降的起義軍中挑選青壯健勇,填補到保定鎮内作為營兵。

     眼下時局動蕩,宿州之 敗後,朝廷的兵馬不足,這些歸降的起義軍基本都有一定的戰鬥經驗,正好可以一用。

     這些原本的起義軍成為營兵之後,便不需要地方再出錢養活。

     保定鎮内還有不少的軍饷,這些都是為援剿準備的專項軍饷,也算是減輕了地方的負擔。

     朝廷那邊很快也做出了回複,孫傳庭的上書的辦法全都被采用。

     于是孫傳庭從歸降的起義軍隊伍之中,挑選了一萬六千多人,編為六營。

     現在整個沛縣,共有軍隊三萬一千餘人。

     這三萬一千多名新舊參雜,降丁近半的軍隊,就已經是孫傳庭麾下所有的軍隊了。

     曆史上,明朝關内局勢急轉直下,是在崇祯十五年。

     李自成席卷河南,先後擊敗傅宗龍、汪喬年兩任三邊總督,後又在朱仙鎮大敗援剿明軍主力。

     同時明軍九邊精銳大半葬送于松錦之戰,無力回援關内,中原局勢就此糜爛,李自成自此無人可制。

     但是關内的局勢,因為陳望的影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河南的民變并沒有因為沒有李自成而平息,反而是因為沒有了李自成,掀起比起曆史上更為浩大的聲勢。

     李自成遠遁西北,張獻忠逃奔西南,兩人牽制了明軍的主力,反而是使得李岩子河南的做大。

     在李岩統領之下的河南起義軍,因為完全是從頭開始,從一開始便定下了正确的基調,走着一條正确的道路。

     陝西民變十數年,卻仍然難成氣候,就是因為一開始走錯了道路。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棟樓能夠建多高,其實最重要還是最初時打下的地基。

     陝西民變起于崇祯初年,那個時候明帝國的勢力仍然強大,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成為流寇。

     高迎祥終其一生,都想要根除麾下部衆的流寇習性,想要整合七十二營,想要占據西安,占據陝西,割據一方。

     但是,高迎祥失敗了。

     無論是天時,還是地利,都沒有站在高迎祥的身側。

     不過,李岩卻是成功了。

     無論是天時,還是地利,亦或是人和,都站在李岩的身邊。

     在李岩起事之時,三邊的明軍在三邊總督鄭崇儉的帶領下一路追擊李自成王西北而去。

     而南國明軍的主力也被張獻忠和羅汝才吸引,進入了西南。

     李岩現階段,取得了比起曆史上李自成更大的戰果。

     鄭州之戰,殺河南巡撫李仙鳳,覆滅了河南諸鎮的明軍。

     宿州之戰,陣斬保定總督楊文嶽,打殘了援剿保定、河北鎮兵。

     南國主要的軍隊進剿,還在追繳張獻忠。

     而三邊的軍隊,也沒有如同曆史上那般可以入關平叛,李自成在西北的威脅還沒有被解除,三邊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辦法調動。

     陳望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