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五十九章:定策

首頁
    漢水東流,都洗盡,髭胡膏血。

     人盡說,君家飛将,舊時英烈。

     襄陽城地勢較高,三面環水,一面靠山。

     北面、東面、南面皆被漢江環繞,西面則是萬山,西南面是岘山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山頭十數個,易守難攻。

     南宋末期,正值如日中天的蒙古鐵騎,整整打了六年,才得以攻陷襄陽。

     曆史上,但凡說起襄陽,總會連帶着,提起另外一個地名——樊城。

     樊城、襄陽,兩座城池,處于南陽盆地南端。

     樊城在北,襄陽在南。

     依岘山而峙,夾漢水而立,跨連荊豫,控扼南北。

     樊城,是襄陽北部的門戶重鎮。

     有樊城的襄陽,和沒有樊城的襄陽,是截然不同的兩面。

     正是因為有了樊城,襄陽的防守才是固若金湯。

     沒有了樊城,襄陽就成了孤城。

     樊城對于襄陽的重要性,張獻忠确實不太清楚。

     但是作為張獻忠軍師的許以顯和潘獨鳌兩人,卻是十分的清楚。

     因此在攻下襄陽之後的第三天,張獻忠便在許以顯和潘獨鳌的請求之下,兵發樊城。

     隻不過,他們終究是晚來了一步。

     樊城南城城樓之上,陳望遠瞰着遠處的漢水正向南離去的船隻。

     南岸的襄陽城,巍峨而又高大,江水之上,百帆競渡。

     那離去的船隻,載着的正是不久之前在樊城之下碰壁的獻軍軍卒。

     對于襄陽的淪陷,陳望早有預料,在開封府内時,就一直在思考怎麼名正言順的南下湖廣。

     不過還沒有等到陳望想到借口,楊嗣昌的讓他南下的軍令便已經是傳到了開封城内。

     得到了南下的軍令,陳望自然是不會推讓半分。

     無論是為了之後的戰略,還是為了保全南陽府和鄖陽府的城池田地,南下都是必然的事情。

     曆史上張獻忠在攻下了襄陽之後,首先便是北上進攻當時河南受災最輕的南陽府。

     借助着開封之戰的影響,如今河南大部分的軍務都已經被陳望所接管,并且借助着軍務的權力,開始着手在地方上加深影響。

     河南的西南部南陽府、河南府、汝州府三府,府内的私鹽生意,已經被陳望壟斷了七成。

     原本當地衛所、營鎮、關卡自設的稅關,抽取的稅款,在陳望接替了軍務之後,所有的稅款也自然而然的全部都進了陳望的錢袋之中。

     正因為這樣的情況,所以陳望自然不能放任張獻忠北上。

     襄陽地理位置重要,想要使得張獻忠斷絕北上的道路,唯有占住樊城,才能夠掌握一定的主動權。

     所以陳望一路快馬加鞭,終究是趕在了前一天的時間抵達樊城,擋住了後續張獻忠麾下軍隊的進攻。

     「楊嗣昌……」 陳望目視着遠處隐藏在水霧之中的襄陽城,神色平靜。

     對于楊嗣昌的命運,陳望雖然早有預料。

     但是當真的收到了肯定的消息之時,陳望還是有些唏噓。

     不過,楊嗣昌的身死,讓陳望感到更多還是輕松。

     明末之時,南國徹底失控的節點,正是楊嗣昌的去任身死。

     雖然現在很多事情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是總體的大局卻是仍然沒有相差太多。

     明廷的威信伴随着連番的失利而逐漸丢失殆盡。

     多年的苛責,畸形的地位,使得武将紛紛離心離德。

     天災連綿,不見中止的信号。

     民變加劇,愈演愈烈。

     楊嗣昌之前種下的苦果,飲下的鸩酒,也終究将要釀成災難。

     山雨欲來風滿樓。

     楊嗣昌身死之後,南國的局勢即将徹底的走向崩壞。

     左良玉的事情,警醒了南國大半軍将的眼睛。

     亂世風雲起四方,有兵方是草頭王。

     數檄不至,朝廷竟不懲罰,反而還溫言寬慰,加饷加賞。

     南國衆将,已是離心離德…… 「總鎮,接下來,我們怎麼辦?」 趙懷良站在陳望的身側,同樣看着遠方離去的船隻,問道。

     「怎麼辦?」 陳望雙目微凝,擡起了頭,目光越過了寬闊的漢水,看向遠處的襄陽城。

     「對于我們來說,現在最好的選擇,其實隻有一個。

    」 「什麼選擇?」 「什麼也不做。

    」 「什麼也不做?」 「對。

    」 陳望雙手按着身前的欄杆。

     「監察所送來的情報,你昨天應該也都看到了吧?」 趙懷良點了點頭。

     監察所如今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在漢中、鄖陽兩府兩地,這兩地的監察所的掌控最為有力。

     除此之外,監察所的勢力範圍,還向襄陽、西安、夔州、南陽四府之地蔓延。

     并在陳望望領兵進入河南之後,向着河南府、汝州府、開封府逐漸延申。

     襄陽城中,也有監察所的據點在。

     在昨天的晚上,襄陽城内的監察役趁着夜色,将城中的消息傳遞了出來。

     張獻忠效仿李岩開倉赈災,發銀征兵,襄陽城外因為災荒的原因本就雲集着不少的災民。

     張獻忠此舉瞬間便赢得這些災民的擁護,僅僅兩日的時間,便已經是募得軍兵三萬餘人,勢力随之向上暴漲而去。

     「襄陽城易守難攻,地勢險要,城中火器極多,軍械足以武裝萬人,張獻忠如今又得到大量的壯丁補充,強攻襄陽得不償失。

    」 現在和張獻忠作戰,并沒有任何的好處。

     強攻襄陽,雖然能夠攻下,但是必然損兵折将。

     就算是打下了襄陽,也沒有辦法占據襄陽。

     現在還是崇祯十三年,還不是崇祯十七年,明廷還沒有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現在還不是時候。

    」 陳望很清楚現在的情況,他很有耐心。

     「鄖陽府内的兵馬現在在什麼地方了?」 現在跟随着陳望在樊城的,隻有他麾下的三千騎兵。

     陳望麾下的正兵營,還有其他的部隊,都被陳望留在了開封府内,暫時由胡知義帶領,護衛開封。

     萬民軍那邊,雖然已經和李岩達成了同盟。

     但是和李岩達成的同盟無疑是極為脆弱的,完全就是與虎謀皮。

     李岩這隻猛虎,雖然暫時低下了透露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