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城的城門打開,高名衡領着開封城内一衆大小官員和軍将前來迎接。
陳望自然是不會托大,也是下馬迎了上去。
「末将陳望,參見巡按大人。
」
陳望的态度表現的極為恭敬,還未到近前便已經是帶着一衆軍将率先行禮。
陳望是認得高名衡的,當初從北方一路南下經過了河南。
高名衡是在同年出任的河南巡按。
不過陳望和高名衡見面并不是在河南,而是在京師。
「陳将軍免禮,免禮。
」
最後的幾步距離,高名衡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腳步,直接跑了起來。
高名衡跑到近前,雙手托住了陳望的雙手,實在是難以壓住心中的激動。
陳望眼神微動,他很清楚的感受到高名衡的雙手再顫抖。
高名衡主動攙扶,陳望自然也不會推讓,順手推舟的便重新站直了身軀。
「洛陽城破、福王遭難、賊寇連陷九城,引得南國震動。
」
「流寇猖獗,軍情沸羹,又遇鄭州之敗,更是雪上加霜。
」
高名衡平複了一下雜亂心緒,他知道自己的舉動有些失态,但是眼下也顧不得這些旁支末節。
要知道,現在河南早已經是百孔千瘡,開封城也是危在旦夕。
陳望此時來源援,無疑是雪中送炭。
「開封孤城在中,内無強兵,外無援助,陳将軍此刻領兵入援,真乃雪中送炭。
」
洛陽城的快速淪陷,宛如一盆冷水當頭從高名衡澆下。
本來高名衡已經是心生絕望,抱着死守開封,與開封城共存亡的心情。
但是誰曾想到,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陳望在此刻帶兵入援,讓高名衡不由的心神大定。
建奴兇惡,常年犯邊,九邊軍隊屢次在建奴面前翦羽受挫。
比起流寇,建奴無疑是要強上十倍。
而陳望麾下的軍隊,比起建奴卻還要更為的強悍。
青山關之戰,早已經是在明廷的大力宣傳之下為天下所知。
甚至民間都有很多人将其改編成話本,講起了青山關的大戰。
鏖戰青山關、箭定公樹台,還有濟南、賈莊等戰也都有說書人在講述。
如今陳望的名聲在北直隸與山東等地,說上一句如雷貫耳亦絲毫不為過。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的話本和故事也傳到了其他的地域之中,和三國演義等等一起為衆人所熟知。
高名衡帶着期許的問道。
「不知陳将軍此番入援帶了多少兵馬?」
高名衡将姿态放得極低,态度極為溫和,盡量的壓着心中的急切,詢問道。
「後續的兵馬何時能夠趕到開封?」
「回巡按大人話,因為軍情緊急,時間緊迫,所以此番入援末将隻帶了鎮下精騎三千,後續也并無援軍。
」
陳望微微垂首,仍然保持着恭敬,回答道。
高名衡神色微僵,臉上不由的浮現出些許的焦急之色,慌張道。
「陳将軍麾下兵馬不是有兩萬餘衆嗎,為何現在隻有這三千精騎?」
「巡按大人容禀。
」
陳望看着一臉急切的高名衡,餘光也向着跟随在高名衡身側看去。
在高名衡的身側,一衆文官皆是神情惶恐,難掩緊張。
武官将校幾乎全都是陌生的面孔。
當初南下經過開封之時,陳望和河南省内的一衆領兵的營将幾乎都是打了照面的,眼下相熟的卻是隻有陳德一人。
一衆武官皆是環繞着陳德而站,似乎陳德已經成了城中守軍的主心骨。
心念轉動之間,陳望對于開封城内的大緻情況已經是有了一個基礎的認知。
很多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陳望也在這時注意到了。
如今的開封城内的情況,比起曆史上似乎要差上不少……
「萬賊軍封鎖洛陽消息,等到末将獲知洛陽城破之時,萬賊軍已然離開洛陽,東奔開封,直趨鄭州。
」
「末将得知消息,便知情勢不妙,當即盡點鎮下精騎星夜奔馳,欲要馳援鄭州。
」
「隻可惜最終還是晚到一步,鄭州大敗消息傳來,賊寇往開封進逼而來,這才轉道奔往開封。
」
「鄭州之敗,确實太過倉促……」
高名衡情緒低落,談起鄭州之敗,隻覺得一片昏暗,他的語氣十分的低沉。
「數萬大軍,竟……一朝喪盡……」
前番數次進剿雖然失敗,但是官兵到底是能夠重整旗鼓。
但是這一次,逃回來的潰兵經過統計甚至不到出征之時的半數,河南兵馬遭遇此敗,隻怕是将會徹底一蹶不振。
不過高名衡到底是作為巡按,很快便将話題重新帶回了正題。
「不過,為何這後續沒有援兵,陳将軍似乎還未告知?」
「偵騎回報,萬賊軍如今聚衆足有二十萬,大舉浩蕩而來,如今開封城内僅有兵馬不足七千,兵力相差懸殊。
」
陳望沒有告知,自然是等待着高名衡繼續詢問。
因為這樣,可以一點一點的将主動權抓到他自己的手中。
「末将原本已命麾下步卒随後馳援,但是偵騎回報,各地流寇正往開封彙聚而來,萬賊軍也已有準備,在沿途設伏建關,堵塞道路。
」
「東奴在遼東常常用圍點打援之策,截擊我軍援兵,我軍很多時候因此傷亡慘重,進而失利。
」
「鄭州大敗,此消彼長,萬賊軍聲勢正盛,若是再度損兵折将,恐怕其餘諸府也有淪陷之危機。
」
「所以末将傳令,使得其餘步兵扼守汝州府各處要道,尋機收複洛陽府内淪陷地方。
」
陳望侃侃而談,在短暫的交談和了解之中,他已經清楚了高名衡對于軍事完全是一竅不通。
講出這一番話,一來不僅可以讓高名衡不再追問,二來也可以将自己的安排借助高名衡的口,完全的合理化。
「巡按大人還請放心,末将此番所領三千精騎,皆是曆戰的強兵,各營之中的精銳,足以應對眼下之局。
」
陳望向着旁側移了移身軀,讓高名衡的視野更加廣闊了一些。
此時甕城之中,一衆漢中鎮的騎兵皆是已經下馬。
一名名甲兵威風凜凜,一杆杆長槍寒光迫人。
一般來說無論是九邊還是内地的諸鎮,大部分的營兵都是裝備着的布面甲,内裡是鐵,外面是布。
漢中軍的步卒,基本都是穿着這樣的布面甲。
不過所有的騎兵,在陳望的安排之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