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一章:深意

首頁
    畢竟也還是人,并非是全知全能的神仙,受着勤王之時的印象的影響,他并沒有對于陳望起絲毫的疑心。

     陳望低頭垂目,目視着腳下的地面,将姿态放的很低,請言道。

     “閣部此前有言,鄖陽諸賊降而複叛,罪大惡極,不可輕恕。

    ” “王國甯困守于山嶺之間做困獸之鬥,若是強攻必然曠日持久,損失頗重,所以末将思慮良久選擇了加以勸降,還請閣部見諒。

    ” 楊嗣昌眼神微動,看着陳望,在心中對于陳望的評價又拔高了數分。

     他确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這一番話是他在襄陽誓師之時通曉全軍的号令,卻不想陳望竟然真的記在心中。

     左良玉、祖大弼還有一衆将校卻都是沒有一人記得,他們大肆的收納降兵,将他的命令視若無睹。

     兩相比較之下,陳望的行為無疑是讓楊嗣昌對其的觀感極好。

     楊嗣昌雖然久在中央,但是自然對于地方收納降兵之類的潛規則也是略知一二,因此一直都是睜一眼閉一眼。

     “王國甯此前降而複叛,按理來說确實應當嚴懲。

    ” 楊嗣昌輕輕一擡手,和顔悅色道。

     “事出有因,此種情況之下招降确實是最佳的方式。

    ” “不過流寇狡詐,招降之後必然要妥善安置,汝、獻二賊便是因為安置不當,以至于降而複叛。

    ” 談起張獻忠和羅汝才,楊嗣昌的神情不由的又難看了幾分,語氣也随之而低沉了許多,旋即囑咐道。

     陳望眼神未動,仍然看着地面,楊嗣昌的話語清晰的傳入了他的耳中,沉聲回道。

     “閣部所言,末将定然銘記在心。

    ” 陳望很清楚,自己的這一步棋是走對了,楊嗣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還加深了自己在楊嗣昌那裡忠誠體國的形象。

     “王國甯投降後,雖仍然統領麾下部署,但是末将将其麾下軍隊将校大半替換,又将王國甯及其麾下軍兵家眷盡皆遷往興安,此番奉閣部軍令南下,前驅部衆,便是王國甯麾下騎軍。

    ” 楊嗣昌微微颔首,對于陳望的态度十分滿意。

     楊嗣昌下給陳望的命令是限期三月,剿滅王國甯。

     陳望得到了命令之後并沒有絲毫的拖沓便兵進鄖陽南部的山區之中,開始了進剿。

     傳令讓陳望南下的時候,楊嗣昌并不知道鄖陽的戰局情況。

     隻以為王國甯還未被剿滅,因此下達的命令之中還有如果未有剿滅王國甯,便暫時先行放棄進剿這一項。

     陳望能夠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再立一功,徹底肅清鄖陽府的流寇,确實超出了楊嗣昌的預料。

     竹、房山區深谷高山,連山峻嶺,崎岖不平,陳望麾下北兵衆多,竟能勢如破竹,足以見其麾下軍兵善戰。

     崇祯九年的時候,盧象升調集兵馬将大部流寇逼迫着進入了鄖陽山區,而後傳檄總兵秦翼明、副将雷時聲從南漳、谷城出發,與他一起入山圍剿農民軍。

     而後秦翼明迷路失期,雷時聲戰死,盧象升遭遇出師以來最為慘重的一次失敗,單騎逃走,甚至丢失關防。

     戰力是一方面,忠心又是一方面。

     若是左良玉、祖大弼等将,根本不會用心進剿。

     興、歸山區的進剿戰之所以失敗,羅汝才之所以能夠突出重圍,很大的原因便是因為進剿各部人心不齊,士氣低下。

     “你既已有籌算,我便也能安心高枕。

    ” 楊嗣昌看着陳望,越看便越是覺得滿意。

     陳望儀表堂堂,氣宇軒昂,舉止有度,措辭文雅,不同于九邊諸鎮大部分的将校那樣粗俗, 不像是武将,倒像是文官,而且還是那種主掌一地要務的主官,讓人不由心生好感。

     而在戰場之上,既能沖鋒陷陣,斬将奪旗,又可排兵布陣,運籌帷幄,可以說是文武兼備。

     楊嗣昌先後曆任多地兵備道,也曾管理過邊鎮軍務,總領宣府、大同、山西三鎮之兵馬,見過的軍将不計其數,但是卻未有一名将校如陳望這般。

     接連立下如此的高功,還能夠保持着謙虛,既不驕也不躁,更難得是考慮事情十分周詳。

     楊嗣昌心中感概,當初皇帝将其與戚少保相比,他還覺得有些稍過。

     但是眼下見來,這樣的比喻并不為過。

     楊嗣昌心中對陳望好感更佳,不過面上仍然并沒有表露出來。

     楊嗣昌端起了身側桌面之上的茶杯,緩緩抿了一口杯中的清茶,而後才開口問道。

     “王國甯投降,你可對其有過什麼許諾?” 陳望眼眉微擡,便明白了楊嗣昌這一問題内中的深意。

     (本章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