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集護軍,不惜一切代價,給我搶回公樹台!”
多爾衮緊握着拳頭,狠狠的砸在面前的青磚之上。
前線軍報通傳,從軍報之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已經是讓多爾衮明白了明軍的企圖,還有公樹台的重要性。
“傳令給譚泰,兩刻鐘的時間,他隻有兩刻鐘的時間!”
多爾衮神色陰沉,遙望着南山的公樹台,那一抹紅色在山嶺之間顯得極為刺眼。
明軍突然動用大量的火炮,在短短半個時辰時間,便已經是連破三座營壘,而後直取公樹台。
明軍的企圖,昭然若揭。
兩刻鐘的時間,足夠明軍将火炮運上公樹台。
隻要占據了公樹台,将火炮架設上去,整個南山大半的營盤都将暴露在明軍的火炮射程之中。
到時候這些營壘一個都沒辦法防守。
别人能夠打得到你,而你卻是打不到别人。
明軍的火炮數量确實并不多,造成不了多少的殺傷。
但是火炮在戰場之上最大的作用從來都不是殺傷敵方,而是打擊士氣,摧毀陣型。
一旦明軍架起火炮,那麼他能夠下的唯一一道命令,就是放棄所有在明軍火炮覆蓋範圍的營壘。
而這無疑是會将中央儲存辎重的中軍大營暴露出來。
南山地勢南陡北緩,明軍登上南山,便可以從南山之上直接俯沖而下,直取内裡山道,直接威脅通往關外的運輸線路。
最後的關頭,卻是出了這樣的問題,将要釀成的損失根本無可估計。
多爾衮隻感覺心中壓抑無比的難受。
一步錯,步步錯。
早在入關之前,多爾衮便已經是推演了多次,設想過無數的情況,想好了應對的辦法。
因此最初從破口再到入關,一路南下皆是順利無比,連戰連捷。
但是所有的一切直到賈莊一戰,那個孫傳庭帶領着麾下的秦兵到來之後便被扭轉。
濟南、東安、武清、再到如今的青山關。
明軍總是能夠找尋稍縱即逝的戰機,扭轉戰争的局勢。
就像是已經是洞悉了他所有的部署和計劃一般。
隻有在進攻青山關時,棄關而逃的陳國威讓多爾衮找到了一點熟悉的感覺,感覺很多東西又回到自己的掌控之中。
不過眼下過了還不到數日,再度襲來的明軍又将他這樣的感覺給生生的磨滅了。
多爾衮陰沉着臉,凝視着公樹台的方向
給下完了給與譚泰的命令之後。
多爾衮也已經是想明白了了一切的關竅。
明軍此前所有的動作,所有的進攻,都在迷惑。
孫傳庭将主力精銳部隊以及大量的火炮集中在東山,就是為了讓他誤以為主攻的方向是東面,從而對其他方向的進攻掉以輕心。
同時南面也并非是完全的放水和佯攻,明軍在南面的攻勢同樣激烈。
也一樣是從四面攀援而上,傾力來攻。
正是因為實打實的進攻,所以才能夠讓人相信,從而一步步的被誘導。
“公樹台啊……公樹台……”
多爾衮無奈的搖了搖頭,他早先便已經是得到了周圍地形的情報。
對于公樹台,他當時隻是一掃而過,并沒有對其有多麼的在意,甚至沒有多少的印象。
因為這個地方不适合囤兵,也不在必經道路之上,根本沒有多少的價值。
但是他卻唯獨忘了公樹台這樣的地形,正是絕佳的炮兵陣地。
軍中沒有攜帶火炮的原因,使得多爾衮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公樹台可以作為炮兵的陣地。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多爾衮看着南山的方向,一道一道的下達着軍令。
戰争的天秤正一步步的向着明軍傾斜,一旦所有的火炮都運到了公樹台。
當公樹台上的火炮開始轟鳴之時,便是他布下的整個連營之勢告破之時。
多爾衮沒有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譚泰的身上。
多爾衮心中很清楚,公樹台已失,想要奪回來,隻怕是困難重重。
明軍籌謀良久,四面攻山,盡起大軍作為迷惑,所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小。
而付出這麼沉重代價,做出這麼多的動作,都是為了奪取公樹台。
那麼必然也能夠預料他一定會派遣精銳奪台,肯定是想好了應對之策。
現在他派遣軍兵前去奪台,無疑是正中明軍下懷。
但明知如此,多爾衮卻仍然不得不下令調遣精兵前去奪山。
戰場之上,無論多小的勝機,都不能輕易的放棄。
不過多爾衮的心神此時已經從南山戰場之上飛離到了另外的一個地方。
雞蛋不能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面。
作為一軍的主将,多爾衮自熱也沒有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譚泰的身上。
現在他需要一個預案。
明軍從南山突破之後,應當如何應對的預案。
預案本來在戰前就應該定下,但是多爾衮并沒有制定任何的預案。
因為多爾衮從來就沒有想過他布下的連營之勢,能夠被明軍攻破。
賈莊、濟南的兩場的失利,隻是戰略上的失利,并非是戰鬥的失利。
野戰對敵,他們仍然是無往不利,幾無敗績。
數十年以來的勝績,使得九邊的明軍對于女真抱有極大的恐懼。
在戰場之上,這樣的心理往往能夠使得明軍甚至沒有戰鬥的勇氣,進而演變成一潰千裡之勢。
正如數千年前,曹刿所說的那句話。
夫戰,勇氣者也。
打仗,憑的是勇氣。
一支軍隊連對敵的勇氣都沒有,如何能夠取勝?
那句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也正是因此而被故意放出,作為弱明之策。
隻是有些話說得多了,不僅是明人信了,他們自己也信了。
正是因為心中的那一份輕視,所以多爾衮并沒有訂下任何的預案。
現在多爾衮需要一邊注意着整場戰局,一邊制定好明軍突破南山陣地之後的預案。
……
想要登上公樹台一共隻有兩條道路,南道和北道。
南道直通剛剛被攻下的第三座營壘,北道則是通往清軍設下的第四座營壘。
陳功就是在攻破了第三座營壘之後,通過第三座營壘,登南道而上公樹台。
因此清軍的進攻也肯定是圍繞着這兩條道路。
清軍的甲兵将第四座營壘當作據點,分兵兩路。
一路從第四座營壘登北道,取北道,直攻公樹台頂。
另外一路則是從第四座營壘,走台下前往第三座營壘的山道,試圖切斷南道,使得公樹台上的明軍成為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