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八章:血勇

首頁
    昂揚的金鼓聲響徹在天地之間,低沉的角号聲在山間谷中回響。

     明軍大營此時已經是沸反盈天,無數的甲兵在旌旗的指引之下士從各處的營帳之中湧動而出。

     一道道火紅色的溪流不斷向前,不斷流動,流經各處的營盤彙聚成一方又一方的大陣。

     紅纓紅衣紅戰旗。

     從大青山上往下望去,隻覺四面八方皆是一片赤紅之色。

     多爾衮站在青山關段長城的七十二券樓上,整個戰局皆是被他盡收于眼底。

     七十二券樓,修築于青山關南側山頂的長城上,次樓跨城牆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

     下部為基座,用大條石砌成,高與城牆相同。

     中層是空心部分,既是屯兵之所,也可以有防禦的用途。

     沿樓内西側僅供一人通行的磚砌樓梯可到上曾樓頂,即為上層。

     上層的中央建有樓橹,樓橹上面建有房頂建築,四周環以垛口,供士兵放哨、瞭望敵情、遮風避雨之用。

     因為此樓的窗、門、梯、瞭望孔、樓内結構牆及内中的壁櫥、樓頂上哨房等券,共有七十二個卷拱,故此得名。

     此樓是當初戚繼光任職薊州鎮總兵官,鎮守北疆之時所築。

     戚繼光鎮守北疆之時,這座敵樓屹立于長城之上,牢牢的護佑着邊防的安全,沒有人讓任何一名敵人越過敵樓半步。

     但是數十年已經過去,張居正,海瑞,俞大猷、戚繼光這些名臣良将都已經離世多年。

     那個璀璨的時代已經落幕,曾經雄踞天下,威服四海的明帝國,現如今也已經是日暮西山。

     内憂外患,天災動蕩,長夜将至…… 甚至連整個華夏的文明都在衰敗。

     又更何況一座小小的敵樓…… 這座本意是防止外敵入侵的敵樓,現在卻是已經成為了外敵的助力。

     急切的腳步聲之中,一名接着一名偵察觀望的塘馬快速的通過狹窄的樓梯登上了樓橹,将前線的情報帶給了站在樓橹垛口觀察着戰局的多爾衮。

     “明國軍隊營壘之中鼓聲不止,各營兵馬紛紛湧出營盤。

    ” “明國軍隊各營兵馬已在大青山東、西、南三面展開陣勢,正在應旗!觀其陣勢,總兵力可能超過十萬!” “明軍主将孫傳庭大纛出現在我部東面,偵騎探報,明國軍隊正向東面運輸火炮,主攻方向應當在東!” 多爾衮站在垛口,居高臨下縱觀着全局。

     根據着偵騎的回報,還有視野之中獲取的情報,不斷的調動着各處的軍隊。

     多爾衮的眉頭緊蹙,目光不斷的遊動在遠處明軍的大陣之中。

     明軍這一次的氣勢竟然比起之前在武清、東安之時還要強盛上數倍有餘,說是氣勢如虹也絲毫不為過。

     這麼多年以來,明軍何曾有過如此的聲勢,也就是薩爾浒大戰的時候,明軍曾經有過這樣的氣勢。

     多爾衮神色陰沉,心神不甯。

     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心中總是有着一種不好的預感。

     “通傳譚泰、多铎兩人,分出一部分護軍營的甲兵填入最外圍營壘。

    ” 多爾衮沉下了心神,他的身前并沒有擺放着很多的選擇。

     山谷之中,還有大量的辎重和擄掠的百姓牲畜沒有出關。

     這些收獲絕不能輕易放棄,這不是僅僅是度過之後年月的重要資産,也是能夠幫助他穩住地位的資本。

     無論如何,都必須将其安全押送出關,才能換取他所想要的東西。

     “等到明軍到來,一鼓作氣,先擊潰其前鋒,以為威懾!” 多爾衮眼神清冷,森然的殺意在他的身上萦繞,他的聲音冰寒,恍若冬日之時的凜冽的北風。

     多爾衮号令既下,站在樓撸之上的傳令兵轟然應命,而後迅速向着敵樓的下層的行去。

     而就是在這轉瞬之間,遠方,大青山的山腳之下,明軍的戰鼓在此刻已經是被猛烈的敲響,聲響比起初始之時還要再盛數分。

     山呼海嘯一般的喊殺聲滾滾而來,幾欲穿雲裂石! 下一瞬間,急促的馬蹄聲便已從樓下響起。

     多爾衮循聲向着樓下望去,正好見到一名傳令騎兵正騎乘着戰馬從長城的另一端飛馳而來。

     那名傳令的偵騎手持着令旗,一路暢通無阻,最後來到了樓撸之上,他開口的第一句話,也讓樓撸之上的氛圍一瞬間幾乎停滞。

     “明軍聲勢浩大,盡起全師大舉壓來!” …… 太平寨上,望台沙盤。

     孫傳庭面對大青山,手執馬鞭,跨騎着一匹純白色的駿馬,被一衆甲騎簇擁着立于東山的高坡之上。

     戰場各處的景象在孫傳庭的視野之中皆是一覽無餘。

     清軍的主将是多爾衮,孫傳庭很清楚,多爾衮并非是什麼庸将。

     多爾衮一路從屍山血海之中殺将出來,帶兵打仗的本事在整個建奴之中都能夠排得上号。

     公樹台的作用多爾衮起初忽略,隻是一葉障目的原因。

     若是猛攻公樹台,或許要不了多久多爾衮便能想通關竅,派兵占據公樹台。

     沒有了公樹台在手,到時候再面對着漫山遍野的清軍連營,那就真的毫無辦法了。

     所以孫傳庭下的軍令是自東、西、南三面同時進攻,盡起全師之力,吸引建奴注意,同時将主攻的方向先行放在他所在的東面。

     為此,他集結了軍中大量的火炮在東面,為的便是讓将清軍的注意力都放在東面,而隐瞞其真實的戰略意圖。

     “禀報督師,應旗完畢,各鎮營兵皆以出陣,我部前鋒已入戰場,正仰面攻山!” 負責軍令傳達的副将從山下一路策馬疾馳而來,向着孫傳庭禀報着前方的戰況。

     孫傳庭雙手握缰,将馬鞭和缰繩按在一起,他的目光越過了前來禀報軍情的副将頭頂,緩緩的自不遠處巍峨的大青山上掃視而過。

     南面,陳新甲麾下的前鋒部隊已經是進入了山道之中,開始向着清軍在外圍的營壘發起了進攻。

     清軍早有準備,各處皆在激戰,無數的旌旗在各處搖動,烏泱泱的軍卒浪一浪的向着清軍的營壘拍擊而去,恍若層層疊疊的浪潮一般。

     而他麾下的部隊,也已經是抵達了東面,先鋒的部隊已經在順着山道開始攻寨。

     炮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