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二章:尚方劍

首頁
    崇祯十二年,三月初一。

     清軍的前鋒在遷安受挫之後的第二日,清軍突然改變進攻的方向,趁着清晨風雪停止,集中兵力轉攻紅門鑿子嶺、寺兒峪。

     分守當地的三屯營總兵陳國威眼見清軍勢大,竟然領兵不戰而逃,清軍因此不費吹灰之力便占據了青山口以及附近重巒疊峰的要害地形。

     青山口失守的消息傳到孫傳庭的耳中之時,孫傳庭還坐鎮在永安府内,一邊統籌着各地兵馬的情況,一邊應對的關外正在攻關的清軍。

     這一天,一衆明軍的軍将也都見到了孫傳庭的另外一面。

     孫傳庭平日裡不苟言笑,做事有序,喜怒少有行于色之時。

     但是當青山口失守的消息傳來之後,身處于中軍帳中正在布置防務的孫傳庭将案桌都掀翻在地。

     永安府西郊,明軍大營。

     中軍帳中,孫傳庭面沉如水,空氣甚至為之而凝結。

     帳内下方,一衆剛剛聽令從各自營壘趕來的各營将校,此刻皆是低首垂目老老實實的站着。

     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去觸孫傳庭的黴頭,給自己找不自在,這還是孫傳庭第一次發這麼大的火氣。

     陳望和曹變蛟兩人一起跟着曹文诏進入了帳中,而後便站在人群之中。

     因為級别的原因,傳令兵提前告訴了他有什麼事情發生,陳望也因此得知了青山關失守的消息。

     青山關也是長城之上的一座關卡,坐落在燕山的支脈,大青山腹地。

     萬裡長城從此蜿蜒而過,加之城堡建在山腳平台之上,因此得名青山關。

     青山關雖然相對于冷口、喜峰口等地來說交通要差上一些,但是也勉強可以作為出口。

     在原本的時空之中,清軍也是奪取青山關出口。

     陳望知曉曆史,他記得戊寅之變清軍就是從青山關出口,因此早就提前向孫傳庭谏言,提起了青山關可能會被清軍選定為出關地之一。

     經曆了此前的幾戰,他在孫傳庭的心中地位高了許多,因此孫傳庭也很重視他的意見,親自下令讓三屯營總兵陳國威領近四千的兵馬鎮守青山關。

     青山關的附近就是薊州鎮的所在,陳新甲此時領着三萬大軍駐防在薊州鎮中。

     陳新甲麾下的三萬人,其中大半都是出自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經由盧象升訓練和整編之後的精兵強将,還有跟随着洪承疇從山西境内一路馳援而來,在京師休整了近月餘,養精蓄銳的秦地精銳。

     因為此前接連戰勝的鼓舞,各鎮的明軍皆是士氣高昂,頗俱戰意。

     不僅如此,各鎮的營兵也都在二月下旬的收到了此前遲遲未撥的軍饷,得到了充足的糧草補充。

     能夠主導這一切,自然隻有此時聖眷在身的楊嗣昌。

     清軍入寇一路燒殺搶掠荼毒千裡,邊事如此,楊嗣昌身為兵部尚書早已經是難辭其咎。

     孫傳庭這邊的能取得的多少的戰果,就能減輕楊嗣昌身上多少的罪責,這種情況之下,楊嗣昌自然是也盡心盡力。

     薊州鎮距離青山關的距離并不遠,陳國威但凡隻要硬氣一點,擋住了清軍第一波的進攻,等到陳新甲帶兵馳援過來,守住青山關并不困難。

     清軍的主力畢竟現在仍然還在玉田的北部,沒有太大的動作,進攻青山關的部隊并不多。

     但是陳國威竟然如此膽小如鼠,望風而逃,直接讓原本密不透風的防禦網破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陳望心中歎了一口氣,九邊的薊鎮已經快爛到根裡。

     遼東雖然也爛,但是遼東的營兵也并不是真的沒有戰力。

     但是薊鎮一直以來的表現都是乏善可陳,幾經整頓但終究還是收效甚微。

     陳國威畏敵而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隻可惜,眼下的局面已經是對于他們來說最好的局面,卻在最後的關頭功虧一篑。

     若是陳國威堅守青山關,清軍必然将會蒙受巨大的損失,他們也能夠救回更多被擄掠走的百姓。

     “陳望何在?” 正思索間,陳望突然聽到了孫傳庭的呼喊聲。

     “末将在。

    ” 陳望下意識的應答了一聲。

     站在陳望的周圍的一衆将校紛紛将目光投向陳望,同時讓開了一條通道。

     陳望回過神來,順着衆人留出通道,迎着孫傳庭的目光,舉步上前,雙手抱拳,低首躬身,再度回答道。

     “末将,在。

    ” 孫傳庭神色清冷,目光如同鷹隼一般銳利,向前踏出一步,寒聲道。

     “三屯營總兵陳國威臨陣脫逃,緻使青山關丢失,放縱建奴破圍,罪無可赦!” “三軍将校無不奮勇,上下軍民舍生忘死,眼見合圍功成之際,卻因宵小膽怯緻使功虧一篑!” 孫傳庭一手按刀,一手挎帶,面對着陳望,森然下令道。

     “我命你,即刻持尚方劍,趕赴薊州鎮北,誅陳國威以正軍法!” 孫傳庭将令下達,宛如一顆大石落在平靜的水面之中,立時便在軍帳衆将之中激起了千層的浪花。

     對于手握重權的總督,皇上一般都會賜尚方劍以示看重,同時也代表着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權。

     畢竟戰場之上戰機轉瞬即逝,若是事事皆需上報,皆需請示,那麼必然會耽誤軍情要務,因此總督實際上本身也具備便宜行事之權,尚方劍大部分時候隻是一個象征。

     真正先斬後奏之權,基本上沒有人當真。

     這麼久以來,真正行先斬後奏之權,沒有下審判便直接動手隻有袁崇煥一人。

     但是袁崇煥借尚方劍之權,登東江島先斬後奏斬殺毛文龍的舊事,當時在朝野之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各鎮武将人人自危,甚至不敢踏出兵營半步,唯恐重蹈覆轍。

     袁崇煥最後的下場,是在京師被淩遲處死,其中一條罪名專戮大帥,正是指責他未經審判便斬殺了身為平遼總兵的毛文龍。

     陳國威望風而逃,怯敵不戰,确實應當懲戒,甚至斬殺,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首先還是需要朝廷定罪。

     雖說陳國威和毛文龍不能相提并論,兩人雖然都是總兵,但是實際上級别陳國威要低得多。

     簡單來說,毛文龍所統領的東江鎮規模巨大,幾乎可以比拟最初的九邊重鎮。

     陳國威所統領的鎮,隻不過是一個小鎮罷了。

     而且陳國威确實是不戰而逃,已經證實,隻是朝廷還沒有定罪。

     而袁崇煥昔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