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一十五章:戊寅之變

首頁
    沒有人的變故,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鼓噪乏味的行軍之中。

     這個時代沒有汽車,更沒有火車和飛機,哪怕遠隔萬裡,大軍行進的時候往往能夠依靠的隻有雙腿。

     陳望執鞭握缰,騎乘着棗紅馬跟随在曹文诏的身側。

     行軍的序列他所領的漢中軍,就緊跟着曹文诏所領的鎮兵之後。

     眼下不需要擔心敵人來襲,普通行軍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給中低級的軍官,陳望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在曹文诏的身側。

     跟在曹文诏的身後能夠學到很多,不僅僅是為人處事,還有軍略和戰法。

     陳望原本覺得自己了解的已經很多,但是在聽了曹文诏的講解之後,又覺得自己了解實在是太少了。

     何時出戰,怎麼出戰,調兵遣将都是一門學問。

     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很多時候,将領往往沒有時間去思考。

     而是要憑借着直覺和經驗來迅速的做出判斷。

     “前方是何處?” 曹文诏勒停了座下的戰馬,舉起了手中的馬鞭,詢問道。

     “回禀将軍,再行十裡,就出徐溝的地域,要進入榆次了。

    ” 曹鼎蛟緊拉着手中的缰繩,也一起停下了馬來,回答道。

     “徐溝……” 曹文诏微微皺眉,現在十一月初九才剛要過徐溝,他們現在行軍的速度比起預計之中要慢了不少。

     這樣算下來,起碼要到月底,才能抵達京師。

     “徐溝?” 陳望看着皺眉無言的曹文诏,他知道曹文诏應該是想着北地和朝廷的情況。

     盧象升和楊嗣昌之間的鬥争已經是放在了台面的之上的事情。

     兩人之間,盧象升主戰,楊嗣昌主撫,已是勢同水火,難以化解彼此之間的仇怨。

     這些時日從京師的戰況傳來的并不算好。

     朝中的不合似乎正愈演愈烈,盧象升與高起潛意見相左,兩人決裂分兵。

     十月十四日的時候,盧象升在鞏華城領宣、大、山西三路共兩萬餘名軍兵誓師出征。

     而後盧象升率兵至順義,與清軍遭遇,先勝後敗。

     楊嗣昌因此與盧象升再生矛盾,朝廷官員皆是知曉内情。

     盧象升斥責楊嗣昌沮師養寇,楊嗣昌則是罵盧象升輕敵浪。

     十月二十五日,清軍開始進攻北京城,盧象升領兵拒戰,鏖戰近十日,清軍受挫方退。

     清軍繞北京至涿州,八分其軍,沿太行山、運河,順京西至山西大舉侵略。

     最新的探報,清軍主力已到良鄉、涿州,随後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縣,一路由定興攻安肅。

     連陷良鄉、涿州,圍高陽、阜城、威縣等北直隸諸城,遍揉京畿。

     不過這些,都是不讓陳望重複的念出徐溝這個地名的原因。

     之所以念叨徐溝這個地名最大的原因,是因為陳望在書中看到過,到了徐溝,他們就要往東了…… 急促的馬蹄聲打斷了衆人的思緒和談話,一名風塵仆仆的令騎已是從遠方飛馳而至,帶來來自北方的消息。

     “建奴轉道向南攻掠真定、保定……取道井陉,火速馳援!” 軍令是孫傳庭親自下達,更準确來說是兵部的急令,清軍南下真定、保定,威脅真定府,命其火速馳援。

     陳望神色微凝,他記得孫傳庭領軍勤王之時,第一戰就是在真定。

     從徐溝到真定走井陉的話,需要花費近十日的時間。

     也就是說十日之後,他将會第一次領軍直面大舉南下的清軍。

     軍令傳達完畢,曹文诏恭敬接下了軍令。

     孫傳庭領軍先行,洪承疇主力壓後。

     初戰極為重要,孫傳庭很清楚清軍的戰力,因此在行軍之時,上疏主張的便是和清軍相遇切不可浪戰,而是應當嚴加防守、伺機反擊。

     而洪承疇也贊同孫傳庭的意見,經過商讨之後,先鋒部隊共選五營。

     曹變蛟領精騎作為前驅,賀人龍領延綏兵再後,孫傳庭則是領督标營居中,曹文诏領本鎮兵殿後。

     陳望也被選入了五營之中,與賀人龍一起作為曹變蛟的接應。

     左光先和祖大弼則是分别帶着固原兵和甯夏兵跟着洪承疇,以為後勁。

     “建奴甲兵兇猛,輕易不可浪戰,你在前方務必小心謹慎。

    ” 曹文诏将手中的軍令收好之後,轉身再度囑咐了一句,便策馬離去。

     真定告急,急行軍向東,要做的準備工作很多,自然需要争分奪秒。

     陳望同樣勒馬回營,不斷的開始的發布着軍令,調整大軍的行進速度。

     真定一戰,陳望很清楚結果如何。

     明軍是勝利的一方,解除了真定之圍。

     陳望很清楚如果按照原本的曆史進程繼續走下去,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戊寅之變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他再清楚,甚至明清兩方的戰損和收獲他也是一清二楚。

     但是眼下曆史已經是差不多面目全非,注定和曆史完全不同。

     雖然大體沒有發生改變,但是細微之處卻是已經發生了使很多的改變。

     曆史上盧象升在南下追擊之時,将麾下所統的不少的兵馬都交給了陳新甲,去守護昌平皇陵。

     而後當時任為大同總兵王樸又以大同有警為由折返大同,在前往巨鹿之時,盧象升實際掌握的兵力不過七千餘人。

     但是現在,大同的總兵現在不是那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一遇強敵便想要退縮的王樸,而是變成了杜文煥。

     杜文煥在萬曆之時,曾屢敗蒙古諸部,崇祯時,杜文煥作為提督主持進剿,曹文诏當時都隻是他的下屬。

     先敗流寇主力于府谷,又敗張獻忠于清澗,再敗神一元。

     之所以最後下獄并非是因為戰敗無功,而是因為麾下殺良冒功,遭到了禦史吳甡與給事中張承诏的彈劾,才被下獄奪職。

     杜文煥缺點有很多,但是沒有人說過他打仗與練兵不行。

     如若杜文煥沒有如同王樸一般借故逃走,那麼到時候跟随着盧象升留在巨鹿的軍隊将會超過萬人。

     而現在孫傳庭沒有如同曆史上一般沒有多少的可用之兵,作為關内衆軍定海神針的曹文诏此時就在軍中。

     (本章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