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李自成竟然取道文縣轉而向南進入了川北,不僅沒有覆滅,反而是造成了更大的轟動。
而後洪承疇一紙調令将他直接從漢中府内調離,而後整整半年多的時間都在來回的奔走,這個時候才返回到衛所之中,很多事情都沒辦法親自把關。
管理的權限也隻能是分别交給唐世平和王元康各自執掌。
唐世平管理軍政,王元康管理民政。
現在過去了一年的時間,雖然兩人不時會将所内的情況禀報而來,但是具體的情況陳望還是不得而知。
陳望坐到上首,不用示意,王元康已經是走上前來将一本文冊遞交了上來,同時禀報道。
“去歲右、後兩處千戶所,共開屯地九百七十一頃,七十一畝一分。
”
“去歲屯糧共一萬一千二百三十石二鬥六升七合,屯草七千三百六十三束。
”
陳望翻看了文冊,掃視着文冊之上的數據。
“按照大人吩咐,如今兩處千戶仍在擴招。
”
王元康低眉垂首,接着禀報道。
“所内共有男丁有四千三百五十三口,計有成丁三千三百七十八人,幼男九百七十五人。
”
“婦女有三千二百二十八人,其中十三歲以下女子有五百二十一人,其餘皆是十三歲以上。
”
兩處千戶所的總人口如今已經是有差不多七千五百多人,算得上足額了,正軍也超過了兩千人。
雖然明時按照規定,一處千戶所滿編的話應當有正軍一千一百二十人,但實際上大部分的衛所限定的兵額都不足這個數字。
現在的漢中衛右、後兩處千戶所完全可以算是超綱的衛所。
不過這并不重要,現在孫傳庭還沒有倒,有什麼問題孫傳庭都會幫忙兜底。
孫傳庭是一個頗為護短的人,他不像普通文官一樣,将武官都視作走狗丘八。
孫傳庭賞罰分明,不會克扣任何人的饷銀,也不貪墨下屬軍功。
有多少的功勞便報多少的功勞,有多少的賞銀便發多少的賞銀。
作戰之時,孫傳庭身先士卒,麾下将校受到歧視欺辱,他也會站出來為其聲張正理。
正是因為孫傳庭帶兵打仗卻能夠屢屢建功,當時一衆将領對其極為信服,甚至願将性命相托。
曆史上賀人龍因為楊嗣昌将本來許諾給他的平賊将軍,轉交給左良玉因此心生憤恨,繼而不聽調令,最終導緻圍剿計劃失敗。
而後賀人龍基本上是處于割據的狀态,對于當地巡撫和總督的調令直接當成空文,就算是聽令而去,也根本不與流寇接戰,往往在開戰之前鼓噪而去,無人可以管制。
孫傳庭被放出了獄出任三邊總督,是在崇祯十五年,他出獄之後在西安發布了召集的命令。
面對着孫傳庭的召喚,一貫聽調不聽宣的賀人龍在這個時候卻是選擇奉令而行。
當時的賀人龍已經是脫離了朝廷的掌控,實際上完成了割據,但是在聽到孫傳庭傳召之時,仍然是選擇了遵從,足以見孫傳庭的人格魅力。
而後發生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已經知曉。
當賀人龍帶領着少許的親兵離開了安全的大本營,進入西安面見孫傳庭時。
等待着他的是高高舉起來的屠刀……
陳望神色陰沉了些許,賀人龍和左良玉這兩個人對于他來說并非是曆史書上的名字,而是兩個真實存在的人。
左良玉曾經與他推心置腹,賀人龍曾經與他并肩而戰。
賀人龍和左良玉兩人在初時也都可以說是頗為忠心。
在一開始的左良玉心中有着些許其他的想法,但是賀人龍在一開始進剿的時候确實是盡心盡力。
但是無論時局如此,朝政如此,文官視武官為豬狗,武官地位卑賤又受嚴加防範。
朝廷苛待,賞罰不明,如何不讓人離心離德?
“……所内學堂營造四所,按照大人吩咐,招收十三周歲以上的男丁入學,教育讀寫算數,以一年為一期……”
陳望收回了思緒,王元康站在仍然在禀報着所内的大小事務。
學堂的事情也是陳望安排下去的,孩童的培養周期實在太長,現在時間緊迫,而且資源有限,自然是暫時擱置。
現在的學堂都是速成班,一年一期,而且并非是全日制的學堂,來上學的學生上半天的學,做半天的工。
教的都是常用字,還有基本的算數等等。
現在軍器具規模遠遠達不到需求,等到之後水力鍛錘建造出來,大規模的工坊建立起來之後,這些學生就是作為工人最好的人選。
“第一批的學生是在今年的六月畢業吧?”
陳望打斷了正在禀報信息的王元康。
王元康點頭道。
“大人記得不錯,第一批的學生正是在去歲六月入學,到今年六月正好滿一年之期。
”
“軍器局現在是什麼情況?”
陳望放下了手中的文冊,王元康将兩處衛所的民政管理的井井有條,不需要他分出多少的心神,接下來隻需要穩定發展即可,王元康的彙報平日的也算是詳細。
相對于民政,陳望更關心的其實是軍政方面。
“軍器局如今有兵器匠有一百七十人,一級工匠一百五十人,二級工匠一十七人,三級工匠三人。
”
“甲匠一百五十三人,一級工匠一百三十人,二級工匠二十一人,三級工匠二人。
”
如今軍器局中的工匠也是陳望當初走時制定新分級方法來劃定等級。
按照等級的高低來給予月饷。
唐世平神色略微有些難堪,軍器局的發展并沒有衛所屯田屯軍發展的那麼快,他感覺有些愧對陳望的囑托。
“鳥铳如今每月可以産一百一十杆左右,兵器坊那邊需要分出一部分的人去打制農具菜刀,因此有些耽誤……”
“願做工匠的人很少,因此工匠人數增長不多。
”
比起軍戶來說,匠戶的生活更為困苦,地位也更為低下,哪怕是在陳望的管制之下匠戶的身份提高了不少,但是仍然沒有多少的願意成為工匠。
而且就算是願意,在這個時代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工匠,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陳望眉頭微皺,他知道軍器局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在目前的情況之下他們想要擴大規模繼續發展,必須要另辟蹊徑。
他這一次過來,也正是為了軍器局的發展之事。
而他要見的人,正是薄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