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年貌、出身、三代、以及所習本經。
貢院不同于童試的考棚,它設有上萬間號舍,每個號設由兩塊牆隔開,三面為牆,號舍內有兩塊寬大的闆子,白天便在闆上答題,晚上把兩塊闆子一拼,便成了一個簡陋的床。
號舍狹小,大多數考生不得不蜷縮着身子睡覺。
李珩按照考卷上的號舍數找到自己的位置,方一進去,便被號軍關上門,鎖在裏頭。
每一位考生都由一名號軍監試,防止作弊。
考試開始前,李珩将文物準備好,擱置于闆上,又将火盆備好,夜裏涼時,可點火炭取暖。
等所有考生都落座後,監試官敲響鑼,宣布考試。
考場一下變得極度肅靜。
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題規定在兩百字以上,五經義四道,每道題規定在三百字以上。
監考官放出題目,依舊是寫在闆上,由執事人員傳下。
見試四書義題為:
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二,“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
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分別出自《孟子·離婁上》《大學》《論語·裏仁》。
李珩在草卷上寫下三道題,便開始思索簡綱。
第一道題,“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字面上理解即為治理國家要德法兼備。
論述這個觀點并不難,可從正反兩面論證,分別舉出論述以德治國的弊端。
如隻以善治國,則政令無章,小人橫行,而無所懼。
隻以法治國,則民不堪于刑法之苦,一旦監管不嚴,法制松弛,則猶如利刃最終割破自己的喉嚨。
再推出唯有德法兼備才能治理好國家。
如貞觀之治,唐太宗與臣民為善,于法律法規亦不疏忽,最終創就一代盛世。
又揆諸今世,先是贊美聖主治國有方,接下來便是聖主如何學習反思,以德法兼備治國。
第一道題的大概思路就理清楚,接下來便是豐盈內容,注意語句通暢,平白易懂,不堆砌辭藻和濫用典故。
李珩沒有着急在卷上動筆而是接着去草拟下面兩道題目的簡綱。
第一天,他的計劃是把所有題的簡綱都拟好,第二天,再于草卷上寫下正文,并且檢查是否還有需要修飾的地方,第三天便是把草卷上的內容抄到考卷上去。
畢竟有三天的時間,做題和休息的時間得妥善安排,若是連着三天不間斷做題,又加上考場環境的惡劣身子肯定吃不消。
第二道題,“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
簡單易懂,所謂“誠意”,就是要讓自己的意念真誠,而不能自我欺騙。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不自欺,就能夠以真誠的态度面對自己的內心。
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思想的一個關鍵環節。
參考考試标準,朱子在《大學章句》中解釋,人要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他強調在知道什麽是善,什麽是惡的前提下,如果在行動上未能夠真誠地去對待善惡,這就是一種自我欺騙。
朱子進而提出緻誠的重要途徑是“慎獨”。
因而答此題不能缺了慎獨。
若是考生對朱子《大學章句》不熟悉,很有可能按照自己的主管想法去答,進而偏離正确答案。
李珩想,因着這層限制,這也就是為什麽後人稱作八股文為“戴着枷鎖跳舞。
”
李珩随即破題為,“誠意之要,在絕自欺……若絕自欺,則需慎獨,此修身之本也……”
文到恰當之處又引用曾參殺豬,許衡不食梨的典故作為論據增加文章的說服力,進一步強調慎獨的重要性。
後面一道題也是按照差不多的思路展開。
等監視官傳下五經題,上面有《詩經》《易經》《春秋》《尚書》《禮記》各四道題。
考生隻需做自己本經的題。
如李珩的本經為《尚書》,因而他隻需要做尚書的四道題目。
且看第一道《尚書》題為,“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即以網系于綱繩則條理分明,來比喻做事要抓住關鍵和要領,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此道理不僅可以應用于學習,還對修身,齊家,治國有啓示作用。
因而行文時可由小及大,先提抓住關鍵對于學習及個人的益處,再到齊家,最後到治理天下。
層層遞進,有條不紊,做到邏輯清晰,結構謹嚴。
可破題為,“網之有序,在綱之系,事之不紊,由要之率,夫國子先生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故其在要也,于其學也益,……”
破題點題,束股再呼應破題。
等把七道題的簡綱都拟訂好後,天色已暗,至黃昏。
執事人員開始下發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