闆栗。
劉奶奶欣慰地離開了竈房。
外邊的狗蛋兒大老遠的便嚷嚷道:“奶奶終于來陪我啦,狗蛋兒不要一個人。
”
水在鍋裏燒的正沸,李潇正欲将闆栗倒入鍋中,被李珩制止。
李潇一臉的困惑:“怎麽了嗎?”
李珩:“先将闆栗用刀切個口子,到時候好剝。
”
李潇明白:“竟不知珩弟心思這般似,連這些細枝末節都曉得。
”
李珩哂笑,卻未回答。
他兒時也是個毛頭小子,甚至還比不得李潇這些孩子,隻是跟着奶奶身邊學了很多。
奶奶雖然不在了,這些從她那學來的技藝卻從未生疏。
好像隻有這樣做,才能證明奶奶從未離開。
李珩提刀在一個個闆栗上劃開一個十字口,李潇也學着他的舉動做。
等闆栗都切好後,便熄滅了火,将闆栗順着鍋沿倒入水中浸泡,等闆栗浸泡好後,便可以開始剝闆栗。
劉奶奶擔心兩小娃娃不會做,便要進來照看着,哪成想兩娃娃做的有模有樣,哪裏還需要他出手。
劉奶奶心道不好:“這兩娃娃自何處學的手藝?叫這兩娃娃學會了,可就壞了,以後自個兒會做了,都不來老婆子這兒了。
”
實際上,劉奶奶卻是欣喜的,不愧是自己的乖孫子,有幾把刷子,索性就放了手去,叫這兩個娃娃來做闆栗糕,她老人家也該享享清福了。
浸泡過的闆栗更容易剝,三個小孩子沒花多久的時間,就将黃嫩嫩的闆栗肉給剝了出來,放入木盆子中。
李潇,狗蛋兒兩個腦袋偏向李珩,齊齊道:“然後呢?”
李珩:“下一步,蒸闆栗。
”
李潇,狗蛋兒:“收到。
”
闆栗入鍋蒸煮大概要等半個時辰,這空出來的時間,李珩也沒有浪費。
從布包中拿出随身攜帶的紙片,開始背起詩歌來,他前些日子剛把《詩經》背完,因為前世學的是國學,因而《詩經》的背誦并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如今再背,權當是加強記憶,近日也背到《楚辭》來。
聽到李珩在背詩,李潇不由得一問:“珩弟,在背甚麽?”
李珩:“《楚辭》中的《雲中君》。
”
李潇知有此詩集,卻沒多放心上,“科考中并不考《楚辭》,珩弟為何要背?”
李珩搖頭,“非也。
”
“科舉考試的确重《四書》《五經》,可學問藏在方方面面。
博學強記,博學,方知天下事;強記,則将學問篤記于心中,而後運用于世。
”
“我等本就見識少,唯有通過各種書籍來學習知識,間而從知識中提煉出自己的見解,日後方才可以在科舉考試中不僅做到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且能綜合多方面的經典去論述《四書》《五經》的要義。
倘若隻是空談大道理,豈是國家所要擇選的人才。
”
李潇聞言,“珩弟所言極是,慚愧慚愧。
難怪珩弟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才學。
”
李珩笑道:“詩聖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自古以來的讀書道理,小弟惶恐承此功勞。
”【1】
李珩自是知曉,肚子中的墨水越多越好,否則怎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這一理,況且科舉的難度絕非簡單,不做好充分的準備,如何與萬人争有限的名額。
李潇虛心向李珩請教其中深意,李珩便也真誠回答,竭盡所能。
正好背到《雲中君》,便拿它作為例子。
《雲中君》主要寫百姓向雲中君(雲神)祭祀,渴望來年的風調雨順,表達百姓對雲神的愛慕之情。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
這句話講的是,雲神離開後,百姓憂心忡忡,即是百姓對雲神的不舍。
此人神之愛,亦可是君臣之愛,更是君民之愛。
則在科舉考試中論到君臣,君民關系時便可用到此句。
所以才說知識貴在積累,李珩從不以自己的一點天賦而沾沾自喜,反而更認可勤學苦讀這一老法子。
李潇聽罷,似懂非懂,覺得腦子裏的各種迷糊的知識似乎在某方面有了聯系,竟然曉暢起來,不得不佩服李珩。
兩人這麽讨論着,一邊的狗蛋兒嗔道:“好哥哥們,再不端走小闆栗,小闆栗就要燒糊塗啦,狗蛋兒可不吃黑闆栗嘞!”
李珩才反應過來,二人探讨學問,過于沉迷,竟是忘了鍋中還有闆栗。
複又朝狗蛋兒彎了眉眼,“這不還有我們狗蛋兒在嗎,不然哥哥們怎麽放心。
”
狗蛋兒自豪地抱起手,“狗蛋兒從不叫哥哥失望!”
李潇捏了捏狗蛋兒的臉:“真乖。
”
後面的過程,劉奶奶還是加入了進來,隻因着後面的活兒也不累,三小孩便想着要奶奶也加入他們中,氛圍總是快樂的。
劉奶奶帶着三小孩一起将闆栗磨成粉,複又加了蜂蜜水,糖水,随後捏成各種各種樣的糕點形狀。
大樹下,一石桌,四個人。
“奶奶,你做的闆栗糕是全天下最好吃的闆栗糕!”狗蛋兒一手拿着一個闆栗糕,嘴裏還塞着一個闆栗糕,說話說得模糊不清。
劉奶奶笑眯眯道:“傻孫兒,你哪裏去過全天下了,睜眼說瞎話。
”
狗蛋兒挨着奶奶坐的,此刻便拿頭蹭了蹭奶奶,仰着小臉看向奶奶道:“狗蛋兒說最好吃,就是最好吃。
”複又偏頭看向兩個哥哥,“哥哥們說對吧。
”
李珩夾起闆栗糕:“我贊同。
”
李潇看向李珩,哂笑:“一樣。
”
橘日爛昭昭,笑語樂津津。
【2】
丹桂落于井,滿院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