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四百七十三

首頁
    ·卷四百七十三· 卷473_1「享惠昭太子廟樂章」李逢吉 既潔酒醴,聿陳熟腥。

    肅将震念,昭格儲靈。

     展矣禮典,薰然德馨。

    愔愔管磬,亦具是聽。

     卷473_2「望京樓上寄令狐華州」李逢吉 祇役滞南服,頹思屬暮年。

    閑上望京台,萬山蔽其前。

     落日歸飛翼,連翩東北天。

    涪江适在下,為我久潺湲。

     中葉成文教,德威清遠邊。

    頒條信徒爾,華發生蒼然。

     寄懷三峰守,岐路隔雲煙。

     卷473_3「再赴襄陽,辱宣武相公贻詩,今用奉酬」李逢吉 解韍辭丹禁,揚旌去赤墀。

    自驚非素望,何力及清時。

     又據三公席,多慚四老祠。

    岘山風已遠,棠樹事難追。

     江漢饒春色,荊蠻足夢思。

    唯憐吐鳳句,相示鑿龍期。

     卷473_4「奉送李相公重鎮襄陽」李逢吉 海内埏埴遍,漢陰旌旆還。

    望留丹阙下,恩在紫霄間。

     冰雪背秦嶺,風煙經武關。

    樹皆人尚愛,轅即吏曾攀。

     自惜兩心合,相看雙鬓斑。

    終期謝戎務,同隐鑿龍山。

     卷473_5「和嚴揆省中宿齋遇令狐員外當直之作」李逢吉 緻齋分直宿南宮,越石盧谌此夜同。

    位極班行猶念舊, 名題章奏亦從公。

    曾驅爪士三邊靜,新贈髯參六義窮。

     竟夕文昌知有月,可憐如在庾樓中。

     卷473_6「奉酬忠武李相公見寄」李逢吉 直繼先朝衛與英,能移孝友作忠貞。

    劍門失險曾縛虎, 淮水安流緣斬鲸。

    黃閣碧幢惟是儉,三公二伯未為榮。

     惠連忽贈池塘句,又遣羸師破膽驚。

     卷473_7「酬緻政楊祭酒見寄」李逢吉 初還相印罷戎旃,獲守皇居在紫煙。

    妄比酂侯功蔑爾, 每懷疏傅意悠然。

    應将半俸沾闾裡,料入中條訪洞天。

     十載别離那可道,倍令驚喜見來篇。

     卷473_8「送令狐秀才赴舉」李逢吉 子有雄文藻思繁,龆年射策向金門。

    前随鸾鶴登霄漢, 卻望風沙走塞垣。

    獨憶忘機陪出處,自憐何力繼飛翻。

     那堪兩地生離緒,蓬戶長扃行旅喧。

     卷473_9「郡齋卧疾贈晝上人」于頔 夙陪翰墨徒,深論窮文格。

    麗則風騷後,公然我詞客。

     晚依方外友,極理探精赜。

    吻合南北宗,晝公我禅伯。

     尤明性不染,故我行貞白。

    随順令得解,故我言芳澤。

     霅水漾清浔,吳山橫碧岑。

    含珠複蘊玉,價重雙南金。

     的皪曜奇彩,凄清流雅音。

    商聲發楚調,調切譜瑤琴。

     吳山為我高,霅水為我深。

    萬景徒有象,孤雲本無心。

     衆木豈無聲,椅桐有清響。

    衆耳豈不聆,鐘期有真賞。

     高潔古人操,素懷夙所仰。

    觌君冰雪姿,祛我淫滞想。

     常吟柳恽詩,苕浦久相思。

    逮此遠為郡,蘋洲芳草衰。

     逢師年臘長,值我病容羸。

    共話無生理,聊用契心期。

     卷473_10「和丘員外題湛長史舊居」于頔 蕭條曆山下,水木無氛滓。

    王門結長裾,岩扃怡暮齒。

     昔賢枕高躅,今彥仰知止。

    依依矚煙霞,眷眷返墟裡。

     湛生久已沒,丘也亦同恥。

    立言鹹不朽,何必在青史。

     卷473_11「寒夜聞霜鐘」盧景亮 洪鐘發長夜,清響出層岑。

    暗入繁霜切,遙傳古寺深。

     何城亂遠漏,幾處雜疏砧。

    已警離人夢,仍沾旅客襟。

     待時當命侶,抱器本無心。

    倘若無知者,誰能設此音。

     卷473_12「南溪詩」李渤 玄岩麗南溪,新泉發幽色。

    岩泉孕靈秀,雲煙紛崖壁。

     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

    窈窕去未窮,環回勢難極。

     玉池似無水,玄井昏不測。

    仙戶掩複開,乳膏凝更滴。

     丹砂有遺址,石徑無留迹。

    南眺蒼梧雲,北望洞庭客。

     蕭條風煙外,爽朗形神寂。

    若值浮丘翁,從此謝塵役。

     卷473_13「喜弟淑再至為長歌」李渤 前年别時秋九月,白露吹霜金吹烈。

    離鴻一别影初分, 淚袖雙揮心哽咽。

    别來幾度得音書,南嶽知□□□□。

     廬山峨峨倚天碧,捧排空崖千萬尺。

    社榜長題高士名, 食堂每記雲山迹。

    我本開雲此山住,偶為名利相萦誤。

     自負心機四十年,羞聞社客山中篇。

    憂時魂夢憶歸路, 覺來疑在林中眠。

    昨日亭前烏鵲喜,果得今朝爾來此。

     吾吟行路五十篇,盡說江南數千裡。

    自憐兄弟今五人, 共萦儒素家尚貧。

    雖然廪饩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

     長兄年少曾落托,拔劍沙場随衛霍。

    口裡雖譚周孔文, 懷中不舍孫吳略。

    次兄一生能苦節,夏聚流螢冬映雪。

     非論疾惡志如霜,更覺臨泉心似鐵。

    第三之兄更奇異, 昂昂獨負青雲志。

    下看金玉不如泥,肯道王侯身可貴。

     卻愁清逸不幹時,高蹤大器無人知。

    倘逢感激許然諾, 必能萬古留清規。

    念爾年來方二十,夙夜孜孜能獨立。

     卷中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