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祝支書辦事,整個雲橋村上下沒有一點不信任的。
宋檀想了想,也跟着上山去了。
小祝支書說的對,該畫餅還是得先畫個餅,得過且過的也就算了,有規劃有紮根心思的,也得早讓人家安下心來呀。
陳源正在溜達着給家裡視頻:“……氣色好了?我也覺得,這邊兒比咱們市區養人……還沒吃飯,今天中午應該是吃餃子,荠菜餃子——這是昨天下工了沒事兒做,大夥兒一塊兒去山上摘的,好吃着呢!”
“不是,媽,跟咱們家的東西真不是一個味兒,等端午節老闆這邊發蔬果禮包了,我帶回去給你們嘗嘗。
”
“荠菜是老闆家地頭的……今年不賣了,她說村裡人誰愛吃誰挖。
高價蔬果不好給所有人,地頭的野菜也一樣好……”
宋檀老遠聽到了,也沒打擾,又默默回食堂了。
蔣師傅正領着大夥兒一塊兒包餃子呢,包括夜班兒的幾個人,現在就剩10個夜班員工了,白天還有幾個采茶的,現在隻有三個人在一起包餃子。
大家嘻嘻哈哈坐在那裡,一點也不覺得辛苦。
蔣師傅還問呢:“今年地頭的野菜可沒少長,我聽說去年初你們家也賣過的,怎麼今年就不賣了?”
宋檀搖搖頭:“去年那會兜裡沒幾個錢,我爸媽也不信任我,還得靠野菜來提升一下。
”
今年麼……
今年地頭的野菜沒有她努力催生,靈氣給出的更是有限,野菜品質不錯,但還達不到去年的口味。
最重要的是:“唐老師去年教過我,說我的東西貴,最好就一直保持着,除非轉型,不然不要去做平價那條線——”
“一來品質降低代表着大量售後,我們目前的體量支撐不住。
”
“二來麼,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我們走我們的高端線,要是連點兒10塊8塊的野菜都要跟别人一起搶市場的話,也不合适。
”
賣了當然也沒什麼,但唐老師看出他們家在有錢之後就趨于滿足,因此才多說兩句。
蔣師傅一愣。
随後他也贊同:“這麼做對!我們以前那種老式酒樓,菜品一旦價錢提上來了,店裡就不會再賣便宜的東西。
”
“一來是維持格調,二來……”
他想起過往,此刻帶點回憶道:“我十一二歲的時候,那會兒七十年代,啥都是國營的。
也不要童工,我是厚臉皮吃不上飯,蹭師傅身邊學的……”
“那會兒師傅的爹還在,祖上在租界是鼎鼎有名的生意人。
說他小時候家裡教人,就說家大業大了,做生意就得給老百姓留餘地……”
想起過往,蔣師傅也啧啧歎道:“别說,有個好老師是不一樣。
我瞧着辛君,還有那個唐老師,人品都好,宋檀,你們得珍惜啊!”
宋檀樂了:“那肯定的啊!我來找陳源就是說這個事兒的——陳源!”
說話間陳源已經挂了電話重新回來,這會兒剛洗了手準備坐過來包餃子,就見宋檀招呼他。
她也沒避着大家,就直接說道:“我跟小祝支書提了,今年如果有合适的機會,就在鎮上拿塊地到時候蓋個小樓盤出來。
”
“咱們員工如果想在這邊安家落戶的話,有折扣。
”
如果一般老闆進軍房地産,大家第一時間會想着他肯定要割韭菜了。
但是,現在房市是個什麼行情啊?
主打一個慘淡。
而且老宋家蓋樓能掙幾個錢?她說拿塊地種蘑菇,估計都比房子的收益高!
大夥兒一怔,随後就見正在包餃子的榜一哥一聲歡呼:“我我我!我先訂一套!”
衆人滿腔的問題堵在嗓子眼兒,情緒都被他打沒了。
宋檀也哭笑不得:“八字沒一撇的事兒呢,我就這麼一說。
”
“嗐!”榜一哥在這方面自有一套邏輯:“咱們這地價,你去鎮上拿塊兒地蓋房子,撐死了也就幾千萬,你還能掏不出來嗎?說了要幹肯定就要幹了。
那房子一套能賣多少?買一套不就是三十萬内?”
“咱村兒現在建設的這麼好,回頭等村裡人都闊起來了,肯定是個養生的好地方。
你看我這陣兒養的,我爸說我油光水滑的。
”
“現在養生多熱乎呀,年輕人20多歲就開始講養生了……這房子我不先定,到時候能不能買着還兩碼事兒呢。
”
他說着還唏噓的歎口氣:“也就是我們家祖訓不許創業,不然我攢點兒錢都能把這房子蓋起來。
”
抛開一切不談,這個“不許創業”的祖訓,這訓的可真好啊!
這話匣子一抛開,大夥兒都七嘴八舌問上了:“啥時候能蓋好啊?幾層樓?能帶電梯不?”
“物業費咋算啊?”
“戶口不是這兒的應該不限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