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的朝堂上,一片波瀾暗湧。
随着趙佗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舊勢力的利益被不斷削弱,引發了一場無聲的較量。
這種鬥争不僅限于朝堂内,也在民間隐隐呈現。
趙佗統治嶺南的基礎,最初依賴于百越部落貴族的支持。
他通過賜予官職和土地等手段換取了這些貴族的忠誠。
然而,随着嶺南局勢逐漸穩定,趙佗意識到,如果這些舊貴族勢力繼續坐大,将嚴重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穩定。
“這些人,隻認自己的部族利益,卻對嶺南的整體大局毫不關心。
”趙佗在一次密會中對項龍說道,“他們眼裡隻有特權,而我不能允許這種局面繼續下去。
”
項龍點頭表示贊同。
他心裡很清楚,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穩紮穩打,不能讓舊貴族有機會聯合起來反對改革。
他提出了一個分化策略,将朝中一些較為開明的百越貴族拉攏到改革陣營中,同時通過稅收調整和土地分配削弱那些激烈反對者的力量。
“隻要給他們足夠的利益,他們就會看到合作的好處。
”項龍分析道,“但對于那些頑固不化的勢力,必要時可以考慮直接清除。
”
趙佗深以為然,當即下令調整百越貴族的封地分布,并通過一些職位任免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權力。
随着改革的推進,項龍逐漸走到嶺南政治舞台的中央。
他不僅在趙佗面前擁有極高的聲望,也因為在推動改革中展現出的手腕而得到許多漢人官員的支持。
“項大人心思缜密,為嶺南之治嘔心瀝血,此等忠誠,實乃我等楷模。
”一名官員在朝會上公開稱贊道。
然而,項龍的崛起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滿。
以百越貴族吳纓為代表的一派,對項龍的改革頗有微詞。
他們認為項龍過于偏袒漢人勢力,壓制了百越貴族的利益。
“我們百越的江山,為何要讓一個外來人來主宰?”吳纓在私下的聚會上憤憤不平地說道。
一些年輕的百越貴族甚至開始暗中聯絡,試圖通過制造民間動亂來阻止項龍進一步推行改革。
吳纓派系的計劃并沒有逃過項龍的眼睛。
他早在多年前便布下了眼線,将百越貴族的動向掌握得一清二楚。
“他們準備在龍皇島的祭祀典禮上煽動百姓,宣稱改革侵害了百越人的傳統。
”一名線人向項龍禀報。
“祭祀典禮是嶺南百越的重要儀式,如果出了亂子,必然會引發更大的風波。
”項龍冷靜地說道,“我們必須一擊即中,不能讓他們得逞。
”
他迅速調動了一批忠于趙佗的士兵,喬裝成普通百姓混入祭祀人群。
同時,他安排自己的人手提前制造了一些傳言,稱吳纓暗中勾結外敵,意圖利用祭祀之機颠覆趙佗的統治。
到了祭祀當天,吳纓派系的人剛準備發表煽動性的言論,便被項龍事先埋伏的人當場拿下。
圍觀的百姓聽信了傳言,紛紛指責吳纓“叛國”,要求嚴懲。
趙佗借此機會,将吳纓等人斥為“背叛嶺南和平的罪人”,并以叛亂罪名将其徹底清除。
吳纓事件過後,嶺南朝堂上的反對聲音大幅減弱。
趙佗利用這一契機,大幅調整了百越貴族的權力結構。
“從今日起,嶺南的官職分配,将以能力為先,不再局限于出身。
”趙佗在朝會上鄭重宣布,“項龍作為我嶺南的左膀右臂,他的建議和決策,本王完全信任。
”
這番話引起了一些貴族的不滿,但大多數官員和百姓卻對此拍手稱快。
項龍的能力和聲望在嶺南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趙佗對他的支持更讓人明白,這位“外來人”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權力核心。
盡管項龍在朝堂内外的鬥争中占據了上風,但他并沒有放松警惕。
他深知,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暗中的反對者依然存在。
夜深時分,項龍在府中點燃一盞燭燈,細細研讀來自各地的情報。
他的幕僚林一味站在一旁,看着項龍日益消瘦的面容,不禁問道:“大人,嶺南局勢已穩,為何您還如此操勞?”
項龍放下手中的書信,微微歎氣道:“局勢表面看似穩定,但背後的暗流卻随時可能吞噬一切。
改革越是深入,阻力也會越大。
我若不早做準備,豈不是讓百越的未來陷入危機?”
林一味點頭稱是,卻忍不住提醒道:“您為嶺南盡心盡力,但世人未必都能理解。
請務必保重身體,莫要過勞傷身。
”
項龍笑了笑,沒有多說,隻是繼續埋頭處理手頭的事務。
他心中明白,自己肩負的不僅是嶺南的安定,更是百姓對未來的希望。
而這條路,注定充滿荊棘,他隻能步步為營,絕不能有絲毫懈怠。
吳纓派系的清除為嶺南局勢帶來了表面的穩定,趙佗和項龍的權威得以進一步鞏固。
然而,穩定之下的暗流卻讓項龍隐隐感到不安。
雖然貴族勢力的直接反抗被壓制,但嶺南各地的矛盾并未真正消失,尤其是舊貴族的私下活動和普通百姓對改革的不解,逐漸成為新的隐患。
嶺南的經濟改革使一些貧困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