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5章 弱國無外交

首頁
    第115章弱國無外交 115 【大家看完這首詩可能會認為文天祥是一名武将,但其實不是這樣。

    文天祥本命文雲孫,1255年師從歐陽守道;1256年參加科舉考試,因為他寫的論策一氣呵成、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進士第一,也就是古代的狀元,考上狀元後不久改名文天祥[1]。

    】 【古代的狀元那可是萬裏挑一,更何況還是被皇帝親選,但很可惜,文天祥遇到了宋理宗的末年時期,也就是他最荒唐的時期,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2],人生處處充滿了遺憾。

    】 【因為董宋臣等人禍亂朝政,文天祥三番四次上書列舉其罪狀,但都未被理睬;後又起書諷刺賈似道猖狂行為,也因此37歲就被迫緻仕[3]。

    】 【文天祥生活在宋朝最混亂、最黑暗的時代,他卻猶如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4],仍然保持着忠義之心。

    重新被起用之後,1275年,長江上遊告急,宋朝下诏召兵護駕,拿着诏書的文天祥,散盡家財,聚集民兵萬人[5]。

    】 【我們無法去評價文天祥的行為是否正确,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國家。

    舍小家為大家,他的行為讓人動容,但同樣也讓人悲哀,一個國家竟然淪落到一個臣子散盡家財招兵買馬的程度。

    】 所有人認真聽着,其中一些女子哽咽撇過臉,抱緊孩子,替文天祥的父母妻子、女子難過,亂世求生,錢財又沒了,她們該如何是好? 一些男子張了張嘴,表情似感動又似不贊同,終究是搖搖頭什麽都沒說。

     嬴政心想,當皇帝的無疑是喜歡這樣為國無私奉獻的臣子。

     扶蘇抿唇,最近深入民間,更能體會百姓的不易,若是人人都像文天祥這樣散盡家財,那小家該如何維持?隻是天幕說的又很對,國都沒了,家還有嗎? 真令人矛盾。

     劉徹想起之前天幕說的,“不是說宋理宗還有錢大興土木嗎?怎麽就讓臣子散盡家財,真不要臉。

    ” 自己下诏讓人護駕,卻連錢都不拿,他在漢朝都能聽見算盤珠子的聲音。

     下方一些文武百官也點頭,他們心裏有些虛,不想承認自己不如文天祥,畢竟如果大漢真的到了那種程度,他們肯定不會像文天祥一樣拿出自己的全部財産。

     李世民忍不住眼眶泛紅,又是一位忠義之士,不惜散盡家財也要護國,這樣的大義怎能不令人動容? 貞觀群臣心想,如果大唐此時也陷入宋朝這樣的情況,他們是否會像文天祥一樣? 答案是肯定的,畢竟這可是大唐啊,他們一手建立的大唐,也就隻有開國功臣才能懂建立一個國家有多麽不容易。

     宋朝 趙匡胤的內心受到觸動,他開口,“他配嗎?他不配!”宋理宗不配得到良臣的忠心、更不配做大宋的皇帝!之前的那些人都不配! 一個個宋朝皇帝割地賠款、下令簽訂和議的話語仍然圍繞在圍邊,趙匡胤氣的臉色發青,不配為一國之主! 宋理宗沒想到自己還能聽到自己這個時期的事情,他抖着身體,無法想象自己日後究竟會那麽荒唐,隻是既然天幕已經提及,他便将目光放在董宋臣、賈似道等人身上,那幾個人順勢跪在地求饒,宋理宗心累揮揮手,“先押入大牢。

    ” 總得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他深吸氣,“停止建造宮殿。

    ”得将國庫的錢留下來打仗。

     十八歲的文雲孫擡頭,他确實苦讀詩書,隻想報國,沒想到自己日後會改名,還成了武将,甚至名垂青史,隻是聽天幕的語氣,宋朝仍然不可挽回。

    他的情緒低落幾分,但随即又打起精神,不管如何總要試一試,這一次,官家或許不會那麽糊塗。

     他無視周圍其他人的目光,認真看着《過零丁洋》這首詩,并且将其珍藏夾在書中,他确信詩中的情況日後不會發生。

     日後若是真的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文天祥抿緊唇,他想起最近父母在憂心他的婚姻大事,若是那樣,他就更不能成親去禍害其他女子。

     他寧願自己身陷囹圄,也不願家人同他一起受罪,隻是想起已經逐漸年邁的父母與兄弟姊妹,文雲孫在心裏默默地道聲抱歉。

     朱元璋也聽過文天祥,他甚至還讀過這首詩,對文天祥的大仁大義深感敬服。

     康熙也很佩服,能在國家危難之際做出這樣大義凜然的舉措,實在是難能可貴。

     【大家也都知道結局,文天祥帶領的士兵都是臨時組建的,又怎能打的過元軍?于是在常州文天祥率領的軍隊大敗,1276年,宋朝投降、文天祥作為使臣與元軍議和,因為與敵方主帥争論被拘捕,之後千方百計才逃回小朝廷[6]。

    此時的宋朝國土銳減,從一個泱泱大國淪為一個小國。

    】 【1278年,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等人擁戴趙昺為帝[7],這時他才七歲,從76年到78年,同文天祥一起共事的人不是被俘就是戰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