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章 葛愛娣告密

首頁
    買活第7章葛愛娣告密 她相公徐大發一咂嘴,“換了主家,有什麽辦法,主家叫剃,你敢不剃?” 也是這個道理,葛愛娣正要叫相公帶她去看鐵器,突地一縮,扯扯徐大發,“老東家在前面呢。

    ” 他們都有點兒尴尬,秋收後村裏是鬧過事情的,老東家叫管家來收租子,徐大發他們家不肯給,說要問過買活軍,雙方在田裏吵起來。

    後來謝六姐請所有地主吃飯,用半價買了他們的田,又問地主要籌子還是直接抵扣買活錢。

    臨城縣最大的地主也姓徐,徐地主的地就算按半價來買也足夠三千兩了,可以買走一個十八歲以下的子孫。

     徐地主長孫像是十四歲,買是可以買的,但全家餘下那二十多個人便不知該怎麽辦了,最後徐地主還是把田地都換成了籌子,再也沒有以往那樣的儉省了,身上穿着簇新的衣裳,花花綠綠绫羅綢緞的,以前農忙的時候他還每天跑過來看,甚至上手幫忙哩。

     徐大發看到老東家有點心虛,埋怨媳婦,“給他家做了二十年的工,你一句話,老交情全毀了,反而不敢見面。

    那時候喊得厲害是你,現在不好意思又是你。

    ” 人活在世上,有哪一日不要吃飯,有哪一處不要用鐵呢? 不說旁的,就是每日切菜砍柴,用的也都是鐵制的器具,可臨城縣雖然就在彬山鐵礦邊上,但卻偏偏就沒有幾樣鐵器,這能怪臨城縣的日子富裕不起來嗎? 鐵器受到嚴格管制是有緣由的,幾十年前,倭寇鬧得非常厲害,在東南一帶大掠,倭寇尤其缺鐵,而朝廷能容忍他們搶掠沿岸百姓,但卻不能容忍他們搶走鐵器,再制成箭頭射向官兵的胸膛。

    所以東南一帶對鐵器的監視一度非常嚴格,臨城縣城裏還好,村裏竟是連一口厚鐵鍋都是極珍貴的財産,有一口厚鍋的人家,娶媳婦頭都擡得高些。

    也因此臨城縣的農戶多數都吃蒸菜——要炒菜,非得有鐵鍋不可,還要有油,日子哪裏就富裕到那個程度了。

     現在不太聽聞倭寇的事情了,但老規矩卻遺留了下來,邊民連打魚都要背着人,還要給官兵交孝敬,很難養活自己,陸續做了流民,或者把心一橫投靠海寇,海邊那幾個縣人越來越少,臨城縣這裏的日子,若是一年風調雨順還勉強過得去,接連災上兩年,不做流民就要餓死人了。

     也是因此,農戶對鐵器的渴望雖然是天生,但價格敏感度也是極高,可買可不買的,不買,不易保存容易被偷的,不買,買活軍帶來的鐵制脫粒機雖然好用,但按農戶心裏的想法,如果族長不下死命令,這筆錢也是湊不起來的。

    莊戶人家,有些積蓄不容易,不說錢,就是拿谷子去換,也是舍不得,未來的變數太多,寧可将來多吃苦,多冒險,多擔心,他們也要先守住眼前的利益。

     葛愛娣性子最烈,被相公這一說倒冷笑起來,走上去給徐地主行了禮,“老東家好,老東家,上個月得罪了,但奴也是好意,買活軍那樣厲害,隻怕租子收上來對老東家更不好。

    ” 短短幾個月,徐地主老了幾歲,看來失田對他來說确實打擊很大,買活軍連田契都拿走,這筆交易是很難挽回的了,他嘆口氣說,“曉得曉得,唉,你們也是沒辦法。

    ” 到底是臨城縣最大的地主,為人大氣,并不計較之前的沖突,還反過來帶他們去看農具,“确實可以買,那些籌子留着做什麽?被老鼠啃了買活軍也不認的,全花出去是最好。

    ” 但今年事情有一些不同,買活軍不給錢,給籌子,活肯定是要做的,因為有飯吃,而且買活軍的飯一向好吃。

    但籌子有沒有囤積的必要呢?籌子留多久,要看買活軍在臨城縣能支持多久,可再怎麽說,買活軍也是個女匪首領着的賊軍亂兵,怎麽看也長久不了,就是最保守的人家也覺得,籌子沒必要多留,還是盡快換成鐵器為好。

    若是有布,那就更好了,布能當錢用,而且也可以穿。

     不管松江那邊的棉布産量多少,運不過來全是白搭,商路一年比一年不好走,棉布在臨城縣也就越來越貴,也是江南還算富庶,莊戶人家一家子才能都做一身衣服,若是在西北,那裏蚊蟲少些,聽縣裏從前的教谕說,西北農戶出門做活,男女都是赤條條的,穿着兜裆,進城了,一家人出一個,湊一身外出的衣服。

     這樣的話聽着不太可信,和鄉野故事似的,但便宜的鐵器聽起來就更不可信了,乘着天氣還沒有大冷,家裏的女人穿上最厚實的衣服,和男人一起往縣城裏去,雖然就在城外三四裏路,但她上次進城還是四五年前。

     臨城縣的街面沒什麽變化,若說有什麽,那便是縣城裏的男丁頭發都不長,說是夏天太熱了,買活軍讓他們都剃青頭,這般少長虱子,就是女孩子,好些頭發也隻夠在腦後紮個小揪揪,這還有女孩子的樣子麽?還有好些隻穿着一條褲子便在街上亂走,她們下田做活也不過就是如此罷了。

     葛愛娣和相公說,“怕不是來年我們也要剃頭。

    ” 城門口站着的買活軍也大大咧咧地說,“修水泥路比修土路輕松多了。

    粉都磨好的,最累人就是磨水泥粉。

    ” 水泥路也是剛才來的時候看着的稀罕物事,鄉間也有三合土抹牆的,很堅固,但如水泥路這般跑馬也不成問題,走上去硬硬實實一點不起塵灰的路面還是第一次見。

    聽說徐家村要修的是這樣的路,葛愛娣也有幾分興奮,捅了一下丈夫,“這個工做得。

    ” 做得做不得其實都要去做,一個壯勞力一天二十文,做重活,其實是有些少了,但管吃是一重,給買活軍做又是一重,唯獨的遺憾是鐵犁貴,一家人苦苦地做兩個月才能買上一架,若買了這個,籌子也就不夠再買鐵鍋了,布怕也買不了多少,葛愛娣正算計着,徐地主又指着另一張榜文說,“葛氏你素來伶俐,也可試試這個,明日起,村裏要開掃盲班,掃盲班月考第一賞銀二兩。

    你們若還想買些鍋碗瓢盆、針頭線腦,你可要用心了。

    ” 掃盲班? 皇榜前那人少不得也是一番解釋,城裏人已上過一輪了,教人讀書、認字、算賬,因都欠買活軍的錢,所以人人要學會算賬,農戶不會算,什麽都隻能拿籌子,做工一日也隻得二十文,會算賬、會識字,從掃盲班畢業,做工一日都可多得五文。

     徐地主扯着身上的衣服給他們看,“瞧瞧,全是籌子買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