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17 初雪

首頁
    買活917初雪 當然,這是留着自己吃的,昨天大部隊捕的秋魚,那是當天就要送到罐頭廠去,取個新鮮。

    也因此,這會兒村子裏的壯勞力比較少,留村的男人們,趕緊都洗漱了出來幫着幹活送貨這是家裏有女眷的,有些光棍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跑出去送魚的,人不在家的,就由村長做主,先為他們把燃料留出來這可不是鬧着玩的,知道今天商隊來了,村長早飯也顧不得吃,趕緊就先蹬上他的自行車,到全村的後院去轉悠着,确認他們的過冬燃料儲備了。

     “你們家這柴火留少了,去再買點煤,這就不是省錢的時候,沒聽着說嗎可能過幾天就下雪了,到時候再來賣煤就得拉爬犁了,價格也會比現在更貴,去去,再去買個兩三百斤的,你們想凍死在家裏咋地啊到時候柴火燒沒了,那炕拔涼,你們就得燒爐子,不然還不如睡地下稻草床暖和呢。

    ” 這倒是真的,地窩子的保暖能力大為出乎周老七的意料這是一種專屬于北方的建築,在南方是非常罕有的,尤其是在川蜀更是如此,也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南面的地氣太過于潮濕的關系。

    當然,川蜀氣候溫和,就是窮人家,住個棚子也夠了,也不必還要費力挖坑,這也是原因之一。

     這東西建起來實在簡單,就是挖個坑多是在緩坡上,若不是,平地也可以起,挖個坡道往下就行了。

    這樣空間大部分都在地下,地上的部分拿石塊、碎磚、土磚壘牆,用料是很儉省的。

     這樣,四面牆大多數是天然,少部分是自己壘的,拿泥巴一糊就算是建好了,在上頭支個棚子,用樹枝什麽的充當屋頂,之後再在屋頂上堆上土焙實了,這就算是差不多齊活了,有些人家懶得弄門,就在門口先攔一道草氈子的門簾這個門簾要大,要超過門的尺寸,安設在門外頭,這樣偶爾來風,它就會被緊緊地吹在牆上,起到一個擋風的作用,然後再在牆內遮一道細簾子,兩重簾子擋風,冷氣就很難進來了。

     “铛铛铛铛铛” 一大清早,天才剛蒙蒙亮,村口的泥路上就傳來了馬鈴聲,還有吱呀吱呀的車輪響動,地窩子裏的農戶們,聽到響動,趕緊就揉着眼睛爬起來了,推開門,打了個激靈,隔遠了喊叫起來問着,“又運柴火來了” “今天份量足夠嗎” “還有沒有棉花的,絮雙棉鞋穿” “大兄弟,早飯吃過沒有來家裏吃一口呗” 屋子裏,有的用爐子取暖,有的用炕,用爐子的冬天就在屋子裏做飯了,用火炕的話,地窩子要挖得比較大,在外間有個竈臺,因為燒炕用柴火多,煙大,不分裏外間,屋子裏煙熏火燎的,人咳嗽,所以一般是背靠緩坡的地窩子,前方空地大,留竈臺方便的,就會燒火炕多些。

     周老七原本也以為,不就是選個背風的地方,在地上挖個坑,住在坑裏嗎但萬萬沒想到,地窩子內外,居然能差了近二十度,完全就是兩個季節,就這會兒,清早出門他感覺自己得穿大棉襖了,不然就覺得手伸不出來,在外面走動着還好,如果傻站着的話,過一會就覺得耳朵冰涼還不到刺痛的地步,就隻是覺得冷了,這大概就是零度左右,可一進屋呢別說棉襖了,毛衣都穿不住,睡覺的時候穿上秋衣秋褲,棉被一蓋就覺得很暖和了 就這還是沒有用上沼氣呢,也沒有任何買活軍超越時代的科技什麽的,就完全是原本都能建的東西,住起來也是舒舒服服的哇。

    原本他沒法想象,這樣寒冷的地方是怎麽有土著能活下來的,按說每年冬天都該凍死不少,這會兒周老七才知道,為何關外的漢人百姓能安身得住,不往南遷移了,這裏雖然和描繪中差不多冷,但百姓們也自有許多辦法應對。

     而且,抛開寒冷來說,遼東的資源那可真是太豐富了,昨日跟随農戶們去秋捕,他也是大吃一驚,就那魚群,真和天生天長似的,密密麻麻在河裏攢動,捕捉起來一點難度沒有若不是距離魚口子路途比較遠,就拿個手抄網,每天來抓點回家都行就這樣豐饒的土地,要活下去還真不是問題,甚至某些角度來說,比在南面還要簡單呢 “柴火沒多少,都是煤大家以後要柴火得和我說,要登記了去取,還得加運費” 在這樣的地方,聲音不嘹亮可不行,大家都是喊着聊天的,貨郎甚至還帶了小喇叭,到處招呼着村裏人,“要煤的都盡快,報紙也有棉花也有說是今年冷得早,怕下周就下雪了,到時候運費貴了,煤價還得往上加,能買的盡量都買點,還有那些燒柴火的,你們都看看還缺不缺了,要從我這買就盡快說,要自己踅摸也都安排上,別到時候下雪了,天寒地凍的還得去林子裏砍柴” “來了來了,我們家要點煤” “大哥,給我們留個三百斤的,一會送家門口呗,我們當家的昨天送魚去了還沒回來,我們家沒勞力了” 零零碎碎的對話聲,順着風鑽進了地窩子籬笆門的縫隙,穿過厚厚的草氈子門簾,進耳朵就隻有些模糊的響動了,周老七在伸了個懶腰,從厚實的稻草床上坐起來了,仍然擁着棉被,他伸出手把爐子口略微撥開了一些,原本不斷散發溫熱的爐子,溫度立刻又提升了起來,整個小窩子裏溫暖如春,被子蓋久了甚至還有些冒汗,實際上,透過鑲嵌在地窩子頂部的兩面小玻璃窗往外看,還是可以看到,土地已經泛白了一進十月,天寒地凍,就算一時還沒下雪,早起地上也結了白霜,前幾日捕回來的魚,就撂在背陰地裏,第二天就挂霜了,三四天輕易都不朽壞的。

     “那是我們那裏太冷了,挖地窩子也沒用” 吉祥天和勇毅圖魯當然不服氣了,當下就和艾黑子争辯起來,幾人一邊說,一邊吃着很有番族特色的早飯主食是問村裏買的貼餅子,村裏旱地種小麥,靠水源地才種稻子,不管華北、江南怎麽樣,他們這裏面粉當然是不缺的,更不說玉米、土豆什麽的了。

    因為昨天秋捕,曬魚,晚上家家戶戶吃的都是酸菜魚雜鍋子,把辣椒幹在火裏燒燎一下,加進去鍋子裏調味,又在鍋邊貼雜糧餅子,昨晚把魚雜都吃得差不多,早上起來,殘湯一熱,貼餅子還有剩的,再往裏 要在這樣的天氣裏吃到鮮蔬,這是不能的了,葷腥麽,昨天也吃得差不多了,餘下的沒有多少,所以兩個鞑靼人就把随身攜帶的肉幹在鍋茶裏煮透了,灑上一點幹果來吃,這樣的鹹茶少了奶子調味,不算是完全的鞑靼奶茶,但吃起來味道居然不差,周老七也逐漸習慣了這樣的吃口,四個漢子吃了一大鍋魚雜酸菜面,十來個剩下的雜糧餅子,又把鹹茶一飲而盡,肉幹茶葉一起嚼着吃了,果然渾身發熱,這才打從心底暖和起來,似乎連爐子都不必燒了周老七發現自己進遼東以後,食量大增,而且人也厚實了不少,長肉的速度還真不慢,這要在敘州,他一頓能吃個三分之一就不錯了,可在遼東,不吃這些感覺真抵擋不了那股子寒氣。

     “走,準備上路了,他們這商隊估計得耽誤大半天的,今晚也要在村子裏歇腳,我們不走,沒那麽多地兒住人” 吃飽喝足了,大家便準備上路,艾黑子去招呼了随從的四五人,也說起了這幾天可能會下雪的事情,“在下雪之前趕到建新是不可能的了,但至少要到開原才行,我們在那裏可以等一等天氣,把車子換成爬犁,這樣走起來就快了,應該能在大寒以前到建新,不然的話,就得在開原過冬,等到春天雪化了下醬塊的時候再出發了這裏外裏可是小半年的功夫要是下雪以前沒到開原,困在哪個村裏,吃喝上就更受窘了,大家加把勁,利索點,早些出發”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雖然在關外生活下去,沒有買地仙器的幫忙也是可以的,但那日子肯定清苦,買地的東西,還是起到畫龍點睛的效用,讓百姓們的日子有滋有味得多了。

    不說別的,首先就是玻璃地窩子就算有萬般的好,采光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就算是大白天,屋子裏也是黑洞洞的,感覺很陰暗,這還是在幹燥的冬天,倘是雨季,感覺睡在裏面能捂出風濕來。

     可有了玻璃,這就是兩回事了,白天日頭順着玻璃往裏一照,不大的窩子亮堂堂的,感覺都能暖和個好幾度的。

    周老七從盛京出來就注意到這點了,在買管奴兒幹都司的地界,所有的地窩子基本都有兩大塊玻璃,就鑲嵌在門牆兩側。

    他們一路走來,因為大家都在為過冬做準備,陸續還看到好多人家在熬漿糊把玻璃四周貼上白條糊死,這樣風就灌不進來了。

    這白條每年夏天揭下來清洗,再把已經風化變色的漿糊擦掉,到了秋天重貼,是個細緻活計,家裏有婦女的,多是婦女在張羅,但也有很多光棍漢,心靈手巧,并不央告旁人,自己撅着屁股蹲在門口幹這個家務呢。

     玻璃,這是一個重要的東西,改變了地窩子的照明,再有就是鹽巴,充足的鹽巴讓儲存獵物魚獲也變得簡單得多了,當然還有酸菜,也比從前更好積,積出來味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