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通情
最後還是神武将軍馮唐開了口:“既然那李将軍已是排遣人馬,沿途攔阻截殺,自然能漸漸尋摸到京師。
到時候,我等一力誠心相待,托付京師百姓,那些部衆雖糊塗,難道傳個信竟也不能?若果然不能,請這位江公子随性,左右有軍伍護佑,自然也穩妥的。
”
他這話既出,衆人都轉口稱妙,深覺有理。
隻是一件,如今局勢又當如何?
雖然北狄遠去,卻未必當機立斷,果然就退回,若往周遭小城駐紮,一力要攻下臨闾關,以圖後路無憂,他們三不五時前來劫掠,又當如何?
二來,如今京城不穩,遍地強梁,也實是叫人一日三驚,晝夜不能安寧。
而那些平民百姓,或是與鄰舍結為一夥,或是好勇鬥狠的,一旦有所失,多半也會化為強梁,劫掠他人,引得京城越發動蕩。
隻兩件,實是不能不考慮的。
幸而在場衆人,都是為官多年,哪怕有些古闆不願從賊的,也被這些時日以來的種種,教訓了一回。
這時候人人瞻前顧後,思慮籌劃,竟比舊年自己為官時,更盡心竭力。
是以,不消一日工夫,衆人便規劃個章程出來。
這頭一件,便是要招攬勇士,組成行伍,晝夜巡視京師,凡有殺人劫掠,皆立斬不赦。
這些事,便交予馮唐等軍伍行列的人等操持。
第二條,卻是聯絡上下,重立下層官吏,以安頓各坊市人丁,使京師安寧。
這兩件,原是京師安危相關,衆人都以為是京師如今的要務,自然再無別話。
可從這往下,卻又有為難的地方。
名分一說,雖然懸而未決,人人不免要議論一番,也有心向前朝的,也有隻圖安穩的,更有深知亂世兵強馬壯者為王的,少不得要吵嚷一回。
後面雖勸說了開,卻也人人記在心底:自來大義名分,都是極要緊的。
名正方能言順,于朝堂而言,更是第一要務。
從這裏既有分歧,後面糧草等細故,又不免越發生了争持。
這裏旁的也就罷了,糧草又是再不能避讓半分的事。
畢竟,累年災荒,洪澇不定,處處都有災民,這京師雖是首善之地,糧草等物短了旁處,也不可能短了這裏的。
但經歷李成忠、北狄兩夥人馬劫掠,着實剩不下多少。
幸而這些官吏,熬過了這兩劫,運道是少不得的,卻也多半是聰敏人,自比那一等不知就裏的渾人明白些。
當即就有人言吏部有歸檔,又有人點出幾個不甚有名的小糧倉,或是其他城池裏,藏掖的幾處糧倉。
雖不知這些糧倉還存有多少糧草,可有了這些地方,衆人自然也心安了些。
後面商議籌措糧草,各人先捐出一些米糧支應,以招攬勇士,發放民衆,倒也比前面順遂些。
各人或出銀錢,或出糧米,又有知道幾處遭了難的高官顯爵人家,估量着有儲藏的,也一一紀錄明白。
如此籌劃既明,衆人便各領了差事,将事一一料理停當。
往後,這裏頭或有些不能理事,有所差池的,因說定每日歸總,也能瞬息發覺,再行委托,倒是比舊日更覺方便迅捷,任人以明,且是後話。
旁人且不論,單單這日,賈政回去後便悶悶若有所失。
寶玉扶着他往屋中歇息,雖覺察出一些,卻不知緣故,隻說還是為局勢擔憂,便寬慰道:“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雖說局勢難明,老爺竟也不要太憂慮了,倘或因此病了,卻叫我們怎麽辦?越發要人心慌亂,不知所措了。
”
“你明白的事,我反倒不明白?”賈政照常要呵斥的,但看着賈寶玉也減卻舊年精神,面色不華,不由想起先前在地下時,他一面護住黛玉,一面攔在自己身前的情景。
雖說彼時并不曾見着他神态,但原是父子,又是那等時候,一舉一動,焉能不留神挂念!
是以,雖然賈政自以嚴父為訓,自小待賈寶玉十分嚴格,這會子也再說不出什麽饬責的話,反倒她長嘆了一聲,伸手拍了拍寶玉的手背,嘆道:“為父隻是怕,怕自己不能立身守正,旁人恥笑也就算了,卻不免帶累你們。
”
賈寶玉一怔,想了想,卻問道:“老爺這話又如何說來?”
“這京師城破之前,我是拿準了主意,一身赴國難,也算不負祖宗遺澤,朝廷恩德。
”賈政喟然長嘆:“如今茍延殘喘也就罷了,現今竟為着種種形勢,倒要與那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