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一封到哥伦比亚的信

首頁
    京城來的主編正是劉芯武,蓉城人,79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其作品《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開山作。

     劉芯武目前癡迷于馬爾克斯的小說,他覺得,這是中國文學未來的方向之一。

    因此,他要大力倡導,大力引進。

     “我曉得你,餘切。

    你為啥子要潑我們的冷水?”他說。

     “因為馬爾克斯隻是把自己所見所聞如實的記錄下來,在自己的創作裡并沒有添加什麼想象。

    ”餘切說。

     “你有什麼證據?” “馬爾克斯這個人在自己的訪談中,談到拉美和歐洲很不同,在他們那裡,有持續幾個月的暴風雨,有亞馬遜河,而歐洲隻有陰雨連綿和多瑙河,沒有大江大河,沒有大風大雨……所以歐洲人一看到他的書,就覺得是‘魔幻現實主義’,但他是‘現實主義’,沒有魔幻兩個字。

    ” 餘切還補充道,“這個‘魔幻’現實主義,是以西方認知體系中的‘現實’為基礎的,是西方中心主義用以構建自我的‘他者’的材料,有一種明信片式的異國想象,是西方對非西方之外的世界‘非理性’、‘非正常’的蒙昧落後的投射。

    這是别人的一種歧視性用法,我們偏偏還跟着去學……” 劉芯武聽到一半,腦袋上開始冒汗了: 媽的,怎麼一開頭就是歧視? 你這是哪個年代的打法? “我們這裡沒有懂西語的,沒辦法驗證你說的真假,你有其他證據嗎?” “證據就是去年,馬爾克斯在諾貝爾文學獎上的演講,他從頭到尾沒有談他的文學,更沒有談什麼魔幻現實主義,他談的都是拉丁美洲的曆史、社會、政治現狀。

    他請大家真正的來關心、來理解拉丁美洲的現實,這些現實和西方人眼中并不一樣,不魔幻,但也是現實。

    ” “你難道會西語?”劉芯武問道。

     “我自學了一點。

    ”餘切回。

     他還真會一點,上輩子本科生已經開始卷到學第二外語,餘切斷斷續續的學了點。

    不僅是西語,餘切還學了日語。

     現場确實沒有會西語的,但翻譯一篇演講稿是容易的,隻需要稍後找譯者驗證即可。

     其實,餘切簡直想罵娘了——這事兒堪稱是國内對《百年孤獨》的最大烏龍,跟風了一個連作者本人都不認同的概念,持續了幾十年,這些人,比馬爾克斯還要懂《百年孤獨》。

     劉芯武在幾年後因為發了些過了頭的傷痕文,被踢出了《人民文學》,接着他寫了張認錯書,又跑回來重新當主編,自此,他似乎就失去創作舒适區,把精力都投入到對《紅樓夢》的研究。

     現在,情況有點僵住了,有個懂點西語的小夥子指出大家在胡扯空談,然而,大家卻無法反駁他。

     黃興邦出來打圓場,他問餘切,“你真的還懂西語?” “懂一點。

    ” 劉芯武插話,“我不信!而且,他從哪裡來的資料?搞不好他編的呢?” 于是,黃興邦就笑道,“餘切是當地狀元,考上的燕大。

    各位不了解……他家裡是書香世家,我之前看報道說,餘切的家裡書堆滿了一整面牆,其中很多外國書籍,因為他伯父翻譯者的特殊身份,在那些年代得以小心保留下來。

    ” 劉芯武當然不會着道,他換了個角度質疑: “餘切,你可能寫小說是有天賦的,但我們搞文學研究,要的是膽大心細,主要是心細,要小心的求證……現在國外都在追捧魔幻現實主義,我正要引進來,你偏偏說沒有這個東西,你不拿出點東西來,讓我們怎麼信服?” “你要真是有水平的話,寫一篇有理有據的研究出來,我給你發到期刊裡面接受人批評……你要是沒有,就不要打擾我們了。

    ” 得! 來活兒了。

     有關于《百年孤獨》的研究,和有關于《紅樓夢》的研究是有相似之處的,就是一堆紅學家們研究盡了書,不得不研究作者本人和當時社會,結果卻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