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兒本以為調派數支大軍能很輕易的攻破蘇軍防線,可最終結果卻跟他所想的天差地别…
首先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德部隊軍缺少補給,後方補給運上來分發下去後,每支部隊能拿到手的補給對比以前來說可以稱得上是相差甚遠。
炮兵部隊隻能發動一兩次的大規模掩護,随後部隊就沒有炮彈了…
空軍部隊也是一樣,他們負責運輸彈藥燃油的運輸部隊行進速度并不快且德軍後勤現在都是優先供給裝甲部隊。
所以空軍部隊能得到多少補給就陷入了未知數。
裝甲部隊的情況更為嚴峻,不少坦克其實連燃油都沒有經過多少補充,在接到希兒的調令後匆匆忙忙趕來集合,簡單加上一點燃油,補充點彈藥過後就參與第二天的進攻行動。
德軍各部隊的彈藥,食物與醫療補給也處于紅線之下。
由于瓦列裡之前制定的‘遷徙行動’,很多德軍部隊沒能從村子亦或者城鎮中搜尋到太多的補給用來補充部隊。
瓦列裡還在防線前鋪設了大量地雷,德軍如果不想耗費人力去一個個排雷,就得去消耗現階段對于德軍來說相當寶貴的彈藥去清理道路。
想要速勝目前來說是絕無可能,德軍隻能一公裡一公裡的往前緩慢推進,嘗試着将蘇軍一點一點往後推出沃洛科拉姆斯克。
負責這次行動的總指揮是第九集團軍的步兵上将,阿道夫·施特勞斯。
比起莫德爾,曼施坦因,古德裡安,霍特,隆美爾等名将,施特勞斯的名聲可能并不響亮。
但阿道夫·施特勞斯是從1898年就開始在德意志軍隊中開始服役的老兵。
德意志大大小小的事他全都經曆過,且在一戰中他在不同的部隊都服役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榮獲已經超過十枚勳章,也是一名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老将。
作為一名老将,施特勞斯其實是比較求穩的,他認為目前德軍的情況其實不适合強攻蘇軍防線。
希兒目前要求迅速突破蘇軍防線純屬是無稽之談。
因為現階段的補給不到位,德軍想要突破蘇軍防線就要付出許多不必要的代價,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屆時德軍能否一口氣突破蘇軍防線,占領莫斯科都是個未知數。
所以施特勞斯被任命為這次行動的總指揮後,他的指揮稍顯消極。
隻是通知各個部隊在重炮掩護下進攻一次,能破蘇軍防線就打個速通,如果沒能迅速突破蘇軍防線,就徐徐推進,嘗試用兵力優勢壓垮蘇軍防線。
沒必要耗費太多士兵的性命在蘇軍這些條防線上以求速度突破。
由于施特勞斯的指揮略顯消極,再加上蘇軍防線的重重堵截,德軍各支部隊的推進速度并不算太快。
也是因為德軍各支部隊前進的速度略慢,讓補給消耗的速度并不算太快,這讓許多部隊都借着來之不易的空隙勉強喘口氣。
時間馬上來到了25号,德軍按照施特勞斯的設想一步步用着兵力優勢來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