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1章 穿甲弹

首頁
    蘇聯前線的戰事在短短幾天内就惡化的相當快。

     甚至于每一分每一秒,前線的戰事都在往更糟糕的方向滑落。

     當然,躺在病床上的瓦列裡這兩天也并沒有閑着。

     他先是寫了一份前線穿甲彈問題的報告呈交上去。

     關于蘇軍穿甲彈的問題從戰争初期就開始存在。

     由于炮彈材料與制造工藝不算太好,這讓不少蘇軍穿甲彈的穿甲效果并不理想。

     1941年上半年,蘇聯官方也發現這個問題,在同年五月份召回不少批次的45毫米穿甲彈,這導緻在戰争爆發時,剩餘的穿甲彈數量無法充足供應前線部隊使用。

     而炮彈的質量問題則自二戰開始到結束,蘇聯一直都沒能成功解決。

     美國在1944的打靶測試中測試了多種蘇聯制造的穿甲彈。

     結果讓他們大失所望,美國人本以為蘇聯與德國在戰場上已經厮殺接近三年,他們火炮使用的穿甲彈效果會非常好。

     但不論是蘇聯主要使用的鈍頭彈還是APCR(硬芯穿甲彈)的穿甲效果都并不理想。

     事後美國人檢查發現一個較為有趣的事實,兩種類型炮彈所使用的鋼材質量極差,制造工藝也完全不行,這樣的粗制濫造也不會讓炮彈的效果能有多好。

     且蘇聯在二戰初期的T-34/76型所使用的早期鈍頭彈(BR-350A)穿甲效果并不算太好,神奇的思路讓其擁有不同于常人的詭異構型 這也讓T-34在面對早期的三号四号的FHA裝甲并不費力,反而效果還很不錯。

     但後來面對三号四号的改進型号,蘇聯T-34顯的有些疲軟,但依舊有較為不錯的壓制力。

     而虎式,豹式的接連亮相,希兒帶着他的動物朋友挨個批次來到了蘇德戰場上。

     T-34反而被壓制,76mm火炮面對虎式正面的厚重裝甲顯的有些不夠看。

     且虎式的88mm火炮能在遠處一發将T-34掀頭。

     至于T-34/85型号也擁有同樣的毛病,炮彈的質量問題,雖然85型号比76型号多出了一種尖頭彈藥的種類。

     隻是被衆人寄希望于的新型尖頭彈藥也同樣翻車了… 它的表現很差,在1000m的距離在垂直鋼闆最多也隻能打95mm。

     美國人也同樣發現是鋼材與制造工藝的問題。

     蘇聯對此的解決辦法是增大口徑,穿甲效果不夠那就繼續增大口徑,這種粗暴的方式倒是省去不少的測試環節,節省時間。

     而後期蘇聯發明的大口徑鈍頭彈與大口徑AP彈也确實非常好用,因為口徑比較大。

     美國也發現蘇聯對于炮彈的設計思路也相當有趣,他們喜歡比較在實戰中測試炮彈的效果,包括後來的cx戰争,而蘇聯也的确是這麼幹的。

     他們往往會把大量未經測試的炮彈甩上戰場,根據前線反應結果進行改造,對其進一步研發。

     這跟美國經過多次測試,等把結果炮彈性能确定好後再送上戰場有很大不同。

     當然,兩者環境不同。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