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微微點頭;他聽過所謂“人氣”一說,不過對此并不完全理解,忍不住問了一句:“師父,人氣能防害蟲嗎?”
瓦匠師傅輕笑出聲。
“有些關系,但也并非全部,人氣其實是人的活動帶來的氣息。
人經常居住的房子,氣息活躍,确實會減少些害蟲侵害的風險。
不過更重要的是及時修繕、保持幹燥通風。
”
聽完瓦匠師傅的話,何雨柱心服口服。
這時,何雨柱的父親何大清走近,望着忙碌的工人皺起眉頭:“柱子啊,這塊瓦前年不是換過的嗎?現在又換了?”何大清略帶不悅地說。
何雨柱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爸,我記混了。
”
何大清理了一下眼角眉梢間不滿的神色:“你怎麼這麼毛糙,就不能多長點心嗎?”
何雨柱搓着鼻子**,明知道父親是害怕他花錢不當,心裡想:更換這些舊瓦确實是必要的。
在一旁聽到了他們對話的瓦匠師傅笑了幾聲:“老哥說得沒錯,可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也好。
雖然老房子看着破舊,确實也需細處用心照料呢。
該花的錢還是應該投。
”
聽聞此話,何大清無言。
畢竟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說了需要,那也就換了吧。
換瓦的過程順利極了,連鄰居們也被動員過來了幫忙。
為了表達感謝,何雨柱準備了紅包給每個人,每戶給到5000元。
雖非巨款卻也是他的誠心意。
然而錢大爺卻不以為然:“柱子你這太客氣了,大家都同在一村幫襯下而已。
”
盡管略尴尬一笑以自解嘲,但何雨柱回答道:“我剛搬來這裡,真的不好大家義務幫忙……”
甘大爺拍了拍他肩表示理解:“局氣(大氣)。
”
對于這些質樸的好人們,他感激萬分。
同時,他堅持覺得這麼做是對的人之常情——不隻是需要勞動力,更是一份感激之情的表現。
何雨柱最初打算找幾個年輕人幫忙運輸建材,可實際來到的卻是一衆熱心的大媽們,這使得他略微擔心這些女性是否吃得起苦耐得住勞。
好在瓦匠師傅看出疑慮安慰道:“别着急,小夥子。
這些大姐們個頂個的手藝人。
”
聽罷,他也放下心來,認同專業人士的意見後就放心地繼續工作,也不再多言語。
接下來的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大媽和嬸子們果然是行家。
她們利落地搬運着材料,與瓦匠師傅齊心協力,忙碌不已。
何雨柱站在一旁,目睹這一切,内心感到無比欣慰。
這一天裡,何雨柱深刻感受到了老北京人的熱情與豪氣。
他意識到,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
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有些事情無需全面了解,但關鍵是要尊重專業人士,感恩他人提供的幫助。
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晨光灑滿四合院時,大媽早已在院子裡指揮工人換瓦。
她目光如炬,像雷達一樣掃視每一位工人,确認他們都是可靠之人,沒有不良習性。
在她眼裡,雖然換瓦是體力活,但仍需遵循老規矩,特别規定婦女不能參與,這是先輩傳下的傳統。
“老何家的柱子,怎麼今天有空來咱這兒看看?”大媽帶着戲谑的眼神笑着說道。
何雨柱有些尴尬地撓了撓頭,“大媽,我就是想來學習一下嘛,聽說換瓦也挺講究的。
”
“講究可多了,就你個小毛孩兒懂什麼呢?”一位嬸子調侃道,逗得周圍的人一片笑聲。
但何雨柱不生氣,他知道這些婦女雖然言辭直率,實則心地善良,愛開玩笑卻充滿關懷。
“對對對,我都聽來的,你們别見笑啊。
”何雨柱賠笑道。
如果是他哥哥何大清在這裡,可能早就跟大媽們據理力争了。
何大清為人倔強,不願輕易認輸。
但年少的何雨柱作為晚輩,隻是接受了玩笑般的嘲諷,并未計較太多。
瓦匠師傅開始工作,邊鋪瓦邊講述不讓婦女參與的理由。
據說古代貴族換瓦會請風水先生選黃道吉日,并擺香案祭祀天地以祈求平安吉祥。
即使普通百姓不像貴族那樣講究,仍遵守一些傳統規矩,如不讓婦女上房、屋内不留過多舊瓦等。
何雨柱聚精會神地聽着。
他注意到婦女們自覺地遵守規則,連經過瓦堆都要格外小心。
不禁好奇,為什麼婦女們這麼自覺呢?
師徒仿佛看穿了他的疑問,笑了笑解釋說:“其實就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規矩,如同我們吃飯必用筷子,沒幾個人能解釋出原因,但大家都覺得這是正确的做法。
”
何雨柱深感其中的道理。
接着他提出了新的疑問:“那屋裡為什麼要保留那麼多新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