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 他不像是写小说的

首頁
    按照流程,“馬識途”、“王火”等大家在主持人的介紹下,向新人作家寄語,而台下衆人則用掌聲表示歡迎。

     之後宣布這次研讨會的主題:戰争,尤其是南方邊境的沖突戰争。

     這個主題已經流傳了出去,衆人早已知曉。

    餘切的小說《我和他們在一起》已經寫了個開頭。

     馬識途主動說明為什麼要選擇“戰争”該主題,他簡單重複了一遍當時在編輯室的争論。

     然後話鋒一轉,談到了文學的作用: “文學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滿足大衆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個是在意識形态上進行恰當的引導,希望你們以後寫出來的作品能兼而有之。

    ” “有人會問,表達自我也很重要,描述自己過得不好,也很重要,你不讓我說,這不公平……确實,這不公平,但大家都拿着國家的津貼,這錢又來自于群衆,工人摳的螺絲釘,農民摳的苞谷粒……從他們吃的用的裡面摳出來的。

    ” “所以,群衆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寫文章首先要滿足群衆的需要。

    ” “群衆需要你反思的時候,你就反思,現在時代變了,群衆都向前看了,你當然也可以發你自己的牢騷嘛,但是要适度,主要是向前看!” 其他人亦有對青年作家的寄語,最後一個人是《紅岩》雜志的總編輯黃興邦。

     這個人随便扯了幾句場面話,就開始問:“餘切老師來沒來?” 台下一片人頭聳動。

     大家左右張望,“餘切”是誰? 阿萊驚呆了,指着餘切說不出話。

     人群中有人伸出手。

     于是黃興邦放心了,他說,“請餘老師到前台來。

    ” 在黃興邦的内心活動中,他想過餘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黃興邦是閱人無數的老編輯,根據文風來識人,這是他無可避免的本能,也是樂趣。

     猶如八十年代舉辦的蒙面歌王比賽,隻是,是鴿王不是歌王,猜的是文字,而不是歌喉。

     老作家們喜歡開馬甲,僅僅李堯棠一人,就有七八個馬甲。

    而熟稔的編輯,偏偏可以看一段話,猜到是哪個作家。

     餘切首先可能是鄉村教師、基層公務員、國企職工一類的摸魚選手。

     因為這一時期大量作家出自此身份,要寫作,首先得空出腦子,要空出腦子,首先不能在地裡、廠裡幹重活。

     也就是說,你首先得不事生産靠公家養着,然後你才能寫出好東西。

     一邊幹重體力活,一邊思考宇宙和星空,那是奇迹。

     餘切可能是大院子弟、高幹家庭,遇見過小混混,大混混,見識過江湖——考慮到餘切所在的萬縣是個小地方,那他是小院子弟、低幹家庭。

     也可能,餘切身體有重大疾病,因此,他産生了足夠多的時間來創作文學和感悟人生。

     譬如“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的鐵生。

     餘切也可能是馬識途的小号,兩人文風太像,還是一個地方的人——但是,馬識途本人就在台上,馬老雖是個老頑童,但不至于抽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