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章 徐地主許縣賣貨

首頁
    買活第9章徐地主許縣賣貨 買活軍道,“這還叫苦?俺們以前在彬山種田,六姐沒起來以前那才叫苦。

    ” 又互相嘲笑彼此,這個說那個才富貴幾天便吃不得苦,那個說這個抱怨得最大聲,謝二哥道,“六姐說了,人都這個樣子,舒服過便再不想吃苦了。

    ” 又說,“其實行商也未必都這麽苦,若是我們把這條路一修,驿站好生打掃過,灑了驅蟲粉,經營起來,傍晚走到這裏,歇下洗個熱水澡,醬肉一切,何等惬意?” 凡是姓徐的,在本縣乃至鄰縣都是就沒有攀不上的親戚,老翁連連點頭,“有的,有的,我叫他屋裏人來。

    ” 屋裏人很快便來了,穿着爛襖子,和徐地主攀談了幾句,肯定彼此的親戚身份,村裏人态度明朗多了,當下便有三家提出要買菜刀,可用錢買,也可用谷子換,若是谷子便請他們留下三把刀,回程時再換。

    ——不是親戚,不是本地人,是不太敢做生意的,膽子小,也怕錢財露白了被買活軍這夥大漢搶。

     徐地主現在出來做生意,便也要有做生意的做法,第一次一切都在摸索,思量一番去問買活軍,“還是從許縣回來再賣,好定價格。

    ” 買活軍的人吃飽了很好說話,一邊喝茶一邊說,“都可,總之錢糧我們都幫你們收着。

    ” 這是徐地主出門前就已接受的條件,他嗯嗯地應下來,又沖村人介紹,“買活軍。

    ” 徐地主往許縣去得很順利,買活軍十名壯漢,手裏捏的都是刀槍,這樣一行人是不太會遇到路匪的,隻是到了冬天,淫雨霏霏,官道年久失修,鐵器又沉重,且徐地主帶的一幫人多是耕讀傳家的小地主,沒什麽上路販貨的經驗,頗吃了些苦頭,好在買活軍上路之後倒也不擺架子,力氣出得勤快,到底還是平平安安到了許縣。

     一行二十幾個人,出門時都帶了有幹糧,是建陽那裏傳來的光餅,那一帶是有種麥子的,隻是商路斷了,偶有貨郎過來,也不會帶面粉來賣。

    如今臨城縣和彬山、雲山縣打通了那條路,海運來的面粉運進城裏,拿籌子也能買得到,隻是價高,這些面食重新又做起來了。

    一個個圓圓的餅子,灑了芝麻,微帶鹹味,烘得很幹,南方再潮濕,放個十天半個月也是無妨,餅心穿了一條線,一串餅挂在杖頭就是幹糧。

     做地主的幾乎都吝啬,田地便是從嘴裏省出來的,徐地主自暴自棄也就是去吃碗鴨湯米線,正經飯館是不去的,他們一家人出來,隻帶了清水、光餅,都覺得已經夠了,光餅怎麽說也是白面做的,如此亂世已算奢靡。

    但買活軍不同,買活軍的人竟離不了肉! 衆人第一天走了半日,到了中午,在村口停下,問村民買了柴,在路邊空置的茶棚竈頭裏燒了火,又借井打了些水,衆人燒了熱水,徐地主從腰間解下竹節杯,用熱水一燙,捏一撮茶葉便泡了一壺茶來。

    剛要把光餅取下一個就茶吃,就看買活軍的人從車上卸了個鐵鍋下來。

     ——往昔這茶棚便是村裏有人經營着,如今這個年月,路上行人少了,匪多,便不做了,隻留個棚子在這裏。

    竈還是有的,卻沒鍋,買活軍自帶了有一口小鍋,正合這燒水的小竈眼,架上柴,不一會兒鍋就熱了,又從一個小罐子裏掏出豬油,放到鍋裏慢慢化開,打開一方油紙包,一大塊醬肉片托在手裏,雪亮的菜刀削過去,肉一片片落在鍋裏,拿鏟子翻炒一會兒,買柴饒了些蒜苗,拿井水漂洗得幹幹淨淨,用手擇了放進去同炒。

     這村子是許縣的,但和臨城縣也近,再閉塞也聽說過買活軍的名頭,老漢臉上現出笑意來,指點着那碟鹹菜對幾個大漢說,“買活軍的鹽!不然做不得這樣好。

    ” 大漢們撚着鹹菜都嘗了幾口,點頭稱好,又說,“有菜有蛋可結夥往臨城縣去賣,我們縣有菜刀,也有針、布、鹽、醬油。

    ” 這都是生活所必須的東西,村人一陣驚喜,唯唯地應了,一行人又起身往許縣去。

     從許縣到臨城縣,路好也就是一天半,路不好走兩天,衆人在半荒的驿站歇了一夜,徐地主第二天起來身上就癢,跳蚤咬了十幾個包。

    買活軍的漢子們也大聲抱怨,又叫徐地主,“快來,都剃了頭,不然把虱子帶回去,要罰錢的。

    ” 徐地主現在最怕聽到罰錢兩個字,趕忙散了才長好一點的發髻,就叫買活軍拿刀在頭皮上刮了幾道,把頭皮剃得趣青,又把帽子好生拍了一番,這才戴上帽子,一路走一路忍不住撓癢癢,在驢上扭來扭去,嘆道,“這才知道行商的苦!” 油香,肉的醬香味,蒜苗那刺激的辛香味一下就炒得散發開來,村口聚着看熱鬧的人群嗡地一聲,都紛紛地議論起來,這些村民裏頭,老人還過過太平日子,那時候鐵鍋和豬油村裏還算常見,許多年輕些的農戶一輩子都難得吃炒菜。

     菜刀也是衆人欣羨的重點,鐵鍋都在其次,菜刀買一柄好的回來,遇到亂兵好歹還能舞上幾下子,很快就有膽大的來問價。

    此時蒜苗醬肉已是炒了滿滿一鍋,問徐地主取的光餅也在竈頭熱得微燙,軟和了幾分,十個大漢把鍋端到桌上,就着醬肉大嚼光餅,又灌着濃茶來飲,連呼痛快。

    一群村民看得饞涎欲滴,幾個孩子被抱在手上,不錯眼盯着那鍋肉,手指不知不覺就放進嘴裏。

    便是徐地主幾個人,也覺得嘴裏的光餅幹了些,麥香味也着實有些單調。

     買活軍并不搭理他們,也不讓徐地主他們那幫人,不一會便風卷殘雲将一鍋肉都吃盡了,将殘下的井水淘洗了鍋子,又掏出兩文錢給村裏人道謝。

     他們說的不是本地口音,一張嘴便能聽出來,因此鄉民雖然垂涎欲滴,卻不敢多搭腔,有人從家裏端了一小碟子腌菜來給徐地主,“官人配餅吃。

    ” 南方十裏不同音,這裏離臨城縣不過是十幾裏,鄉話已經不同,大家說的都是南省官話,買活軍聽得懂但不太會講,他們還是北方流民多,徐地主撚須謝過,“老翁,我是臨城姓徐的,興字輩,可有親戚在此?” 他從背後解下一個光餅炫耀着,“瞧,面粉也是他們賣來的。

    ” 這和張老丈心裏想的境況顯然大相徑庭,他眼淚還挂在腮邊,驚愕地望着徐地主,“這聽着可和天兵下凡一樣呢?” 仔細一想,也在情理之中,臨城縣到底距離彬山近,這些年鐵器價格還算有數,這年頭,有些東西一個縣就是一個價,徐地主五六年沒來許縣,不知道許縣的鐵器竟貴了這許多。

     鐵犁那些大件也罷了,菜刀人人想買,謝二哥倚着車問,“城裏有幾個兵?” 百姓們面面相觑,人群裏不知誰捏着鼻子喊,“不到五十個!” 那兩個官的表情都是難看,買活軍互相看幾眼,哄笑起來,道,“還說什麽,又不敢打,就問你們做不做生意?” 就看買活軍那一身的橫肉,身上锃亮的甲,不是以一當十,一個打五個肯定沒什麽問題,縣裏那官的氣為之一洩,念叨着,“也是為民生計……也罷了,你們隻不許進城!” 便是徐地主,走過那水泥路,再走這泥濘官道,心裏何嘗不想着還是臨城縣的路好走?還是臨城縣和彬山、雲山縣的生意好做?至于熱水澡,隻是聽聽罷了,冬日裏哪有那麽好洗澡,若水不夠熱,感了風寒那就是聽天由命。

    醬肉倒是可以想想,隻是他們一幫人運農具,一餐要吃那麽一大塊醬肉,在路上要連吃四五頓,他有些舍不得。

     将就走了半日,到了許縣,徐地主還擔心不知該怎麽進城——進城錢是有了,但這麽多漢子,這麽多鐵具,怕是不好和官兵解釋,不料謝二哥根本不當回事,大模大樣排衆而出,走到城門口道,“買活軍來做生意了,去問問讓不讓我們進來。

    ” 一聽說買活軍來了,衆人都是大嘩,忙不疊躲到一邊去,那幾個身高才到謝二哥胸口的兵卒怕得哆嗦起來,忙飛奔着進城報信,不多時,縣裏一幫兵卒遠遠護着兩個官過來了,手裏有些也拿着木槍,做出威武的樣子,擁在城門洞裏卻是誰也不肯先出去,一個官膽子最大,抖着腳走出來,“你、你們可是占了臨城縣?臨城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