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有一條戒說: “不說四衆過戒。
” 四衆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受過菩薩戒的人,對于比丘有什麼罪過,不要講;比丘尼作什麼錯事,也不要講;優婆塞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優婆夷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這叫不說四衆過。
你不說可是不說,就是有其他人說四衆過,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着講,就像是沒聽見似的。
為什麼? 你如果又去跟着說,也就犯了毀謗三寶的罪,也就犯了說四衆過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閉上,緘口不言。
圖片 再者,我們凡夫的見解,有的時候會錯誤的,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的。
所謂初地的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十地菩薩,就不知道等覺菩薩的境界;初果阿羅漢,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羅漢的境界。
在還沒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時候,不要生出一種毀謗三寶的心,不要說四衆過。
他明明就是有過,也不要講他,為什麼?你知道他有過,你自己往好的做,這就對了。
不要好像照像機,盡給人家照像,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也沒有照一照。
圖片 講到這兒,我想到中國梁武帝時,有一位志公禅師,他天天要吃兩隻鴿子。
廚子想這鴿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了一隻鴿子的翅膀吃。
志公禅師吃完了這兩隻鴿子,就說:“你為什麼偷我的鴿子吃?” 他說:“沒有啊!”“沒有?你看一看!”志公禅師把口一張,從口裡吐出兩隻鴿子,一隻就飛了,另外一隻沒有翅膀。
“如果你沒有吃,這隻翅膀怎麼會沒有呢?” 一樣吃鴿子,志公禅師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鴿子吃到肚子裡頭,又可以變成活的吐出來;而這個廚子就沒有這種本事,吃了就是吃了。
志公禅師這種境界就是吃而未吃。
又有濟公禅師,那時候他在杭州西湖靈隐寺。
這和尚怎麼樣呢?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燒酒。
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了,人一看就知是個醉和尚。
實際上他醉了,可是他卻到處去教化衆生。
有一次造佛像,這佛像要鋪金,他告訴方丈和尚:“這佛像我來鋪,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鋪金。
”方丈和尚說好。
可是等着他也不鋪,後來當家和尚就說:“你要鋪這佛像的金,這麼久了,你也不鋪。
”他說:“好,我就來鋪。
” 這天晚間他又喝醉了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覺了,就跑到那佛像前,從口裡就吐金,往佛像鋪。
圖片 佛像各部分都鋪得差不多,隻有頭頂上還有個地方沒有鋪時,當家和尚聽見他在裡邊,口裡往佛像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