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認真研究起來,人隻有兩種需要:一是身體的需要,二是心靈的需要。
餓了要吃飯,渴了要水喝,冷了要穿衣,行路要車馬,休息要住房,類似這樣的一切都是肉體的需要。
另一類是心靈的需要,比如兩歲的小孩子、他吃飽穿暖了,也不饑也不渴、身上也沒有病痛,一時離開了他母親,就大哭起來。
他的哭是為了什麼?是他那小小的心靈需要母親的愛;等他漸漸長大一點,母親就不能滿足他心靈的需要,他要朋友、要娛樂;等他上了大學,母親、朋友、娛樂已不能滿足他,他要尋找美麗的配偶,把情和愛都寄托在配偶的身上。
等到他結了婚、嬌妻相伴,愛子繞膝,家人有衣有食,本當心滿意足了,可他無暇享受,仍被強烈的欲望驅使着去打拼;因為人的心窩是填不滿的。
圖片 現在誰不追求房子、車子和票子呢?假使經過許多年身心俱疲的勞碌,他成功了,他所擁有的一切常能使人露出羨慕的眼光,此時總該滿足了吧。
不!他還有需要,他大半的人生過去了,頭發蒼白了,牙齒動搖了,眼睛昏花了,耳朵發沉了,看看當年結婚時的照片,一對新人幸福的笑顔,躍然眼前,怎麼轉眼已到“高堂明鏡悲白發”的年紀了呢?遂如蘇轼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羨長江之無窮,歎吾生之須臾”的感慨。
同時,心中油然而生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生命和永恒的渴望。
秦始皇大帝,就是人類最突顯的例證。
确實,物質(肉體)和精神(魂)是兩種不同的存在。
物質和享受固然能滿足人身體和生理的需要,卻不能使人的心靈獲得真正的和最終的滿足。
所以,曆代帝王并不是世上最快樂的人,而孔子的學生能夠“一箪食,一瓢飲,不改其樂”。
柏拉圖的話發人深省:“人的肉體享受愈豐富,靈魂世界就愈缺乏”。
是的,唯獨人類擁有靈,人的靈渴望哺育,這是與任何動物的本質區别:“飽食終日”誠然是動物的最佳生活狀态,卻是人類的“不能承受之輕”;動物隻為生命必需的光線所吸引,人類卻為遙遠的星光激動。
有的人以享用物質和放縱情欲來暫時滿足魂;有人在文學、影視、麻将、電腦遊戲、小視頻中暫時寄托魂。
但永恒才是靈不止息的渴望,隻有萬靈的父才能使人的靈獲得最終的托寄、滿足和安息啊! 圖片 因此,滿有慈愛的父,他早就為人類預備“說明書”,表明了他的愛意,為與人類建立的盟約,藉着他的愛子向人類發出這一赴約的邀請,應許一切尋求心靈滿足的人,可以到他這裡來,得享安息。
他是絕無謊言的,必以信實和公義對待每一位接待他、信他名的人,用自己那長闊高深的大愛,無條件的赦免、拯救、關懷、引導、憐恤、幫助和醫治他們,領他們進入愛子裡,享受他永不改變的平安,讓他們的心靈得到永遠的滿足。
今天,我們就是這群見證人,在沒有進入他的盟約之前,和世人一樣,永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