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2章 天,变了

首頁
    李老哼了一聲道:“好不好,你不是早就看出來了?” 錢老則深深歎了口氣:“張老啊,你有個好兒子,京劇的天......該變了......” 張老見狀,勾起嘴角道:“這出戲成了......” 三位老人家都是各派的活化石,看問題的角度不是小輩兒們能比的。

     他們都清楚,今天這個封箱大戲成了。

     不僅僅成在唱腔又或者黎派立派,而是成在改編後觀衆的接受程度和反應。

     或許大家還沒有發現,今天的劇目并沒有和之前一樣配有字幕。

     可幾乎所有人! 是所有人!每一個人! 不論是不是戲迷還是觀衆,大家都沉浸在了故事之中。

     一出新戲,還是改變了故事情節的新戲,居然能做到所有人都看懂了,還那麼沉浸,這已經說明了太多太多。

     戲迷們甚至不再把目光簡單的放在唱腔之上,更多的讨論起了戲中人、戲中的喜怒哀樂。

     說白了,觀衆的心被戲吸引住了! 這行有一句話叫“生書熟戲”,意思是說,聽書要聽生的,聽戲要聽熟的,才能獲得更多的享受。

     很多人剛聽京劇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惑:聽不懂。

     就是一些比較喜愛京劇的人,初聽不熟悉的新唱段,也有辨不清唱詞中某一些字的情況,甚至也會出現聽不懂的情況。

     可華夏人骨子裡就有着和其他人不同的基因。

     是文化底蘊也是文化傳承。

     你說大家都不愛京劇,這話不對。

     一首首戲腔歌曲傳唱度不比流行歌曲小。

     可你要說大家都愛京劇,那也不對。

     你在街上随機采訪一位年輕人,問他是否聽過京劇,得到的答案也大多都是否定。

     不僅如此,就連很多所謂的戲迷有時候也更樂意聽一個片段,完完整整的聽過一出戲的又有多少? 京劇入門的門檻注定在這個時代成為發展的阻礙。

     可今天不一樣了。

     他們看到了新的發展。

     自從傳統京劇恢複上演以後,有些聽不大懂京劇唱念的人,動不動就說“韻白”不好,妨礙了他們聽戲。

     但事實上,韻白乃是前輩藝人在生活語言的基礎上,從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創造出來而又經過洗練、規範了的一種十分動聽的藝術語言。

     它既有音樂性,又有節奏感,每個字音都有一定的音韻根據,不論南人或北人都能聽得懂,而且感到铿锵悅耳,韻味盎然。

     韻白的好處還不僅僅是既好聽,又好懂,而且有個最大的作用就是能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和表達人物的性格、感情。

     但不管再怎麼誇,韻白确實成為了很多人初聽京劇的難點。

     可今天,他們發現虛拟京劇秀的韻白有了新的發展,用上更通俗易懂的詞,盡量保留了其原本的節奏、音韻,這樣做讓聽衆更容易理解。

     他們可以說,這個戲本字裡的幾乎每一句,甚至是每一個字的音節都值得拿出來單獨推敲。

     别小看這個工作,這才是今天他們唱的好,聽衆又能聽懂的關鍵! 這也是三位老人家都說這戲成了的第一個原因! 至于第二個原因,是戲本子的節奏。

     在過去,無論是街上的小攤小販,或者是目不識丁的農夫,還是名門望族,高官軍閥,他們都将欣賞京劇視作一種生活的調劑,視為一種閑暇樂趣。

     許多草台班子走街串巷,在全國各地流動,巡回演出,吸引不少人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