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大部分講冷門曆史,不是水,每個曆史事件跟後面的劇情有關,了解過的朋友可以跳過)
回望楊氏一族立業播州的風風雨雨,那是一段堪稱傳奇的故事。
殷商時期,播州曾經存在過一個叫夜郎的小國。
秦朝時被劃入版圖,秦亡之後又得以複國,後被漢朝所滅。
貞觀十三年,唐朝在此建立播州,意為招撫夷人所置之州。
大中十三年,此時的大唐帝國已是垂垂暮年,再也無力維護邊境穩定。
唐懿宗剛剛繼位,就召群臣商議如何應對南诏國入侵。
南诏是唐玄宗為了牽制吐蕃,扶持六個少數民族的雲南勢力。
安史之亂後,南诏逐漸成為大唐的心腹大患。
當時南诏舉兵入侵巴蜀,播州全境丢失。
播州是雲南通往四川的戰略要道,丢失就意味着巴蜀門洞大開、無險可守。
朝廷因為沒兵沒錢,群臣讨論無果。
唐懿宗最後隻能昭告天下義士收複播州,并宣布“永鎮斯土”,就是誰收複播州,誰就可以世代擁有這塊土地。
一時間,天下義士紛紛湧向播州,和南诏殺個你死我活。
而此時,遠在太原的楊端,面對永鎮斯土的誘惑,也決定入播參戰。
但是按大唐律,地方官不能帶走府兵,兵馬錢糧都要自己解決。
一番權衡利弊,楊端最終決定動用家族私兵豪賭一把。
他麾下有一支四千人的八姓族兵,世代依附楊家,戰鬥力十分彪悍。
經過數年的拉鋸戰,始終未能把南诏趕出蜀地。
就在楊端絕望時,轉機也随即而來。
當地三個部族,帶兵前來投靠。
他們分别是蔣、黃、臾三大部族,曾被大唐冊封過土司。
而後楊端又和周邊小氏族歃血為盟,組成義軍向南诏發起反擊。
楊端本人精通陣法、作戰勇猛,指揮才能卓越,打得南诏軍抱頭鼠竄。
剛平息戰亂的播州,十室九空、滿目瘡痍。
為重建播州,楊端不辭辛勞,禮賢下士結識各部族首領,招撫因戰亂流失的人口。
播州土地肥沃,種植稻米能一年兩熟,楊端組織各部族學習漢人農耕技術,開墾梯田、興修水利。
當地無論漢人,還是少數民族,對楊氏一族都十分愛戴。
與蒸蒸日上的播州相比,大唐帝國卻走到了生命倒計時。
當朱溫弑君篡權的消息傳到播州,楊端想率兵北伐,奈何年事已高,受此刺激後一病不起。
臨終之前,楊端給後代立下十條祖訓: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辯賢佞、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
初代家主楊端剛死,南诏卷土重來。
自此,楊家一邊抵擋南诏入侵,一邊還要面對五代十國各勢力的進攻。
二世楊牧南,三世楊部射、四世楊三公、五世楊實,幾代家主先後戰死沙場。
直到宋朝登上曆史舞台,楊家才得以放下兵戈喘口氣。
此後300餘年,被宋朝冊封為播州安撫使的楊家,一直在播州默默發育,吸收周邊少數民族。
南宋端平三年,由蒙古、回回、女真、吐蕃組成的蒙古大軍,兵分三路南下攻宋。
西路蒙古軍攻打陽平關,三萬宋軍守關浴血奮戰,最終全軍覆沒。
蒙古兵至成都時,知府丁黼戰死,參議王诩自殺,城中140萬平民慘遭屠殺。
宋理宗緊急啟用名将餘玠,率軍入川作戰。
餘玠入四川之前,蜀地三大經濟重鎮,成都和嘉定已經淪陷,唯有重慶還在苦苦支撐。
餘玠上任後,頒布集衆思,廣開言的布告。
很快,楊氏十五代家主楊文,給他送來一對土族的冉氏兄弟。
并為餘玠獻上保蜀三策,其中一策是利用重慶特殊的地形,修建釣魚城。
當蒙哥兵臨城下時,萬萬沒想到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大軍,竟然拿不下小小的釣魚城。
給逼急眼了,蒙哥就爬上高台,想親自刺探敵情。
結果被一個叫王堅的人,給一炮轟飛,死了!
經此一戰,楊文效仿釣魚城大捷,在